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仲秋书事
作者: 陆游 〔宋代〕
天心那得与人同,
牲社家家祷岁丰。
料理蝗余犹十五,
残年亦未委沟中。
白话文翻译:
这天的心情怎么能和人们的心情相同呢?
各家各户都在祈祷丰收的祭祀上。
虽然还剩下十五天的时间来处理蝗虫,
但即使年末也未必会把它们抛弃在沟渠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心”:指上天的意志或心情。
- “牲社”:指供奉牲畜的社坛,用于祭祀。
- “祷”:祈祷。
- “料理”:处理、收拾。
- “蝗”:蝗虫,常指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害虫。
- “沟中”:指沟渠,象征着抛弃或无用之地。
典故解析:
-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到的“牲社”及“祷岁丰”反映了古代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祭祀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相结合,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仲秋时节,正值农忙与祭祀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蝗灾的忧虑。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侵扰、内部动荡,诗中隐含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深切的焦虑。
诗歌鉴赏:
《仲秋书事》是陆游在仲秋时节所作的一首诗,透过简单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蝗虫肆虐的无奈。诗的开头“天心那得与人同”,直接抒发了诗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隔阂,暗示了人力的渺小与无奈。接着“牲社家家祷岁丰”,描绘出人们为祈求丰收而纷纷祭祀的情景,展现了民众对生活的渴望与希望。末尾两句则转向现实,表达了虽然还有时间去处理蝗虫,但即使年末也未必能将它们完全消灭的无奈与悲观情绪。
整首诗情感真切,既有对丰收的希望,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深思,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复杂感受。陆游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地方色彩,也富有普遍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心那得与人同”:天的心意怎么能与人类的心意一致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 “牲社家家祷岁丰”:各家各户在祭祀的牲社前祈求丰收,反映了农民的传统习俗和对丰收的期盼。
- “料理蝗余犹十五”:处理蝗虫的工作还有十五天,体现出时间的紧迫感。
- “残年亦未委沟中”:即使到了年末,也未必能将蝗虫抛弃于沟渠,表达了诗人对困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牲社家家”和“祷岁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天心”赋予人类的情感,使得自然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
- 象征:蝗虫象征社会的困境与挑战,而丰收则是希望与未来的象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丰收与蝗灾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仍然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心:象征自然的意志与人类的渺小。
- 牲社: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祭祀文化。
- 蝗:象征着灾难与困扰。
- 沟中:象征着无用与抛弃的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陆游
- D. 白居易
-
“天心那得与人同”中的“天心”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的意志
- B. 人的心情
- C. 豕兽的心情
- D. 偶像的心情
-
诗中提到的“蝗”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害虫
- C. 一种鸟
- D. 一种植物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陆游的《仲秋书事》侧重于农民的丰收与蝗灾,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广泛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愁。两者虽然风格不同,却都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诗词概论》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