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时间: 2025-01-11 04:5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吾州之豪任公子,
少年盛壮日千里。
无媒自进谁识之,
有才不用今老矣。
别来十年学不厌,
读破万卷诗愈美。
黄州小郡隔溪谷,
茅屋数家依竹苇。
知命无忧子何病,
见贤不荐谁当耻。
平泉老令更可悲,
六十青衫贫欲死。
桐乡遗老至今泣,
颍川大姓谁能箠。
因君寄声问消息,
莫对黄鹞矜爪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任伋的赞美与关怀,诗中说到任伋是我州的英才,年少时志向远大,虽然没有人来推荐他,但才华依旧不被重用。十年间,他依然勤奋好学,读书破万卷,诗歌的修养愈加深厚。黄州是个小地方,隔着溪谷,几间茅屋依傍着竹子和芦苇。一个知命的人,心中无忧,何必有病呢?看到有才华的人却不被重用,谁能不感到羞耻呢?平泉的老令更是令人心痛,年过六十,衣衫褴褛,贫困得令人心生怜悯。桐乡的老者至今仍在哭泣,而颍川的大姓中又有谁能得到提拔呢?因此,我寄信问候你,希望你不要对黄鹞鸟感到怜惜。
注释:
- 任公子:指任伋,任姓的公子,这里称呼他为“公子”显得亲切。
- 无媒自进:没有媒介来推荐自己,自己主动前来。
- 学不厌:学习上没有厌倦的意思,指对学习的热爱。
- 知命无忧:指明白命运的人,内心没有忧虑。
- 平泉老令:指平泉的老者,可能是指李白的诗中提到的一个人物,象征才华被埋没的人。
- 黄鹞:此处指一种鸟,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对他人感到怜惜或羡慕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苏洵、苏辙的弟弟,三人合称“三苏”。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因其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然而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卓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那个时代,士人重视推荐和官职,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后辈有才华却未被重用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任伋的赞美,展现了苏轼对有才之士的关怀与期待。开头几句直接描绘了任伋的英才形象,运用“少年盛壮”、“日千里”等词句,表现出他年轻时的朝气与抱负。然而,随着诗的深入,苏轼转向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表达了对有才能的人未能施展抱负的惋惜与无奈。诗中“知命无忧子何病”一句,体现出对命运的洒脱态度,同时也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在形式上,诗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例如对比与排比,使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整首诗在描写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反映出对时代的深思,展现了苏轼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怀。
诗词解析:
- 第一联:开篇直接称赞任伋的才华与抱负,表现出对他的欣赏和期望。
- 第二联:通过“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表达了任伋学习的勤奋与对文学的热爱。
- 第三联:描绘黄州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任伋身处的局限。
- 第四联: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感叹有才能的人未能被重用,引发对自身及他人的思索。
- 修辞手法:诗中大量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如“见贤不荐谁当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意象分析:
- 豪杰:象征有才华的人,代表理想与希望。
- 溪谷:隐喻社会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茅屋与竹苇:表现出一种清贫却安宁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黄鹞:象征对社会不公的怜悯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任公子”指的是谁?
- A. 苏轼
- B. 任伋
- C. 李白
-
“知命无忧子何病”中的“知命”是什么意思?
- A. 明白命运
- B. 不知命运
- C. 拥有命运
-
诗中提到的“黄州”是指哪个地方?
- A. 江西
- B. 湖北
- C. 河南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由苏轼创作,展现了他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
- 《江城子·密州出猎》: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豪情。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才能与理想的渴望与感慨,主题相似但风格更为豪放。
- 杜甫《春望》: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杜甫更为忧国忧民,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