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丛台》
时间: 2025-01-11 02:1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话丛台 李远 〔唐代〕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白话文翻译:
有一位客人刚从赵地回来,自称曾经登上古老的丛台。 云彩遮蔽了襄国的天空远去,树木环绕着漳河的土地延伸。 弦管音乐变成了山鸟的鸣叫,华丽的织物化作了野花盛开。 金舆玉辇不再有行走的痕迹,只有风雨知道长满了绿苔。
注释:
- 客:指从赵地(今河北省一带)回来的旅人。
- 丛台:古代赵国的著名建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 襄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 漳河:河流名,流经河北省。
- 弦管: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 山鸟哢:山中鸟儿的鸣叫。
- 绮罗:华丽的织物。
- 金舆玉辇:指古代贵族的豪华车驾。
- 绿苔:生长在潮湿地方的绿色苔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造诣。这首诗通过描绘丛台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远在听闻或亲历丛台的变迁后,感慨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更迭而作。通过对比丛台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诗人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哀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丛台变迁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更迭。诗中“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一句,以云和树为媒介,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恒常。而“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则进一步以音乐和织物的变化,象征了文明的衰落和自然的回归。最后两句“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深刻地表达了繁华不再,唯有自然依旧的哀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 引出故事背景,客人从赵地归来,提及丛台。
-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 通过云和树的移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 用音乐和织物的变化,象征文明的衰落。
-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 表达繁华不再,自然依旧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弦管变成山鸟哢”,将音乐比作山鸟的鸣叫。
- 拟人:如“风雨惟知长绿苔”,赋予风雨以知觉。
- 对仗:如“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形成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丛台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恒常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 树:代表自然的恒常。
- 弦管:象征人类文明。
- 山鸟哢:代表自然的回归。
- 绮罗:象征过去的繁华。
- 野花:代表自然的生命力。
- 金舆玉辇:象征过去的荣耀。
- 绿苔:代表自然的恒常和时间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丛台”位于哪个地区? A. 河北省 B. 河南省 C. 山东省 D. 山西省
-
“弦管变成山鸟哢”中的“弦管”指的是什么? A. 山鸟的鸣叫 B. 乐器 C. 织物 D. 车辆
-
诗中哪个词象征了自然的恒常? A. 云 B. 树 C. 弦管 D. 金舆玉辇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的《秋夕》: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远的《听话丛台》与杜牧的《秋夕》都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但李远的诗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沧桑,而杜牧的诗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远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诗人李远的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