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田中鸲鹆啄粟,因悟象耕鸟耘之说,戏题二》

时间: 2025-01-11 05:49:25

粟黄荞白未全秋,谁报乌衣早作偷。

只在林梢筑仓廪,便知去处若为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田中鸲鹆啄粟,因悟象耕鸟耘之说,戏题二

粟黄荞白未全秋,谁报乌衣早作偷。只在林梢筑仓廪,便知去处若为搜。

白话文翻译:

在田中看到鸲鹆啄食谷子,因而悟出一种鸟类象征耕作和播种的说法,戏谑地写下这首诗。

谷子已经有些黄了,荞麦也白了,但还未到秋天的尽头,谁来告诉我那些乌衣鸟为何早早就开始偷食了呢?它们只在林梢上筑巢,便可以知道它们去往何处,若要寻找它们的踪迹就容易多了。

注释:

  • 鸲鹆:一种小鸟,以啄食谷物为主。
  • :指谷子,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 乌衣:指乌鸦等鸟类,常用以形容贪食。
  • 仓廪:指谷仓,储存粮食的地方。
  • :建造、搭建。
  • 若为搜:如果要寻找的话。

典故解析:

“象耕鸟耘之说”指的是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推测农业的自然规律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这种说法源于古代对自然的观察与认识,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著称,尤其在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农民生活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农田中,诗人通过观察鸲鹆的行为,领悟到鸟类与耕作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鸟类的啄食为切入点,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秋季的景象。诗中通过对鸲鹆觅食的观察,反映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尊重。开篇的“粟黄荞白未全秋”,便勾勒出一幅秋日丰收的图景,令人感受到丰收的期待与农事的繁忙。

接下来的“谁报乌衣早作偷”,则是诗人对乌鸟行为的疑问,表现出对自然界中生物行为的好奇与思考。同时,诗中暗含了对鸟类生存智慧的赞赏,它们通过筑巢的方式,预示着生存的本能与智慧。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粟黄荞白未全秋:描绘了秋季的田野,虽然谷子和荞麦都逐渐成熟,但秋天的尾声尚未到来。
  2. 谁报乌衣早作偷:表达了对乌衣鸟早早开始偷食的疑问,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行为的观察与思考。
  3. 只在林梢筑仓廪:说明乌衣鸟在林梢筑巢,象征着它们的生活规律。
  4. 便知去处若为搜:暗示要寻找这些鸟类的踪迹并不困难,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类的行为比作人类的耕作,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联结。
  • 拟人:赋予鸟类以人类特征,使其行为更具生活气息。
  • 对仗:诗句结构严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田野与鸟类的描写,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自然智慧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丰收与希望。
  • 乌衣:象征贪婪与生存的本能。
  • 林梢:象征自然的栖息之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类是哪一种?

    • A. 燕子
    • B. 鸲鹆
    • C. 麻雀
    • D. 乌鸦
  2. 诗中“粟黄荞白未全秋”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春天的万物复苏
    • B. 夏天的繁茂绿意
    • C. 秋天的丰收景象
    • D. 冬天的寒冷凋零
  3. 诗人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哲理?

    • A. 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 B. 个人的孤独感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生命的绝望

答案:

  1. B. 鸲鹆
  2. C. 秋天的丰收景象
  3. A. 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杨万里的比较:
    • 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得,而杨万里则更关注自然与生物的互动,体现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