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童子寺
作者: 耿湋 〔唐代〕
半偈留何处,全身弃此中。
雨馀沙塔坏,月满雪山空。
耸刹临回磴,朱楼间碧丛。
朝朝日将暮,长对晋阳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与对自然的感悟。诗人问:半句偈语留在何处?我已全身心投入此地。雨过之后,沙塔变得破败,月光照耀下的雪山显得空旷无物。高耸的塔楼临近回转的台阶,朱红色的楼阁与青翠的丛林交相辉映。每天早晨日头将落,我长久地面对着晋阳宫。
注释:
字词注释:
- 半偈:佛教中的偈语,通常用以表达深意。
- 全身弃此中: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此地,抛弃了尘世的纷扰。
- 雨馀:雨过之后。
- 沙塔:指寺院中的塔,通常是用来存放遗骨或经文的建筑。
- 耸刹:高耸的佛塔。
- 朱楼:红色的楼阁,古代建筑的一种。
- 晋阳宫:古代的宫殿,象征着权力与繁华。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提及的“晋阳宫”可能指的是古代山西省太原的晋阳城,具有历史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游历寺庙、感悟人生的经历有关。诗人在参拜寺庙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触动,写下了这首反映内心感受的诗。
诗歌鉴赏:
《题童子寺》是一首静谧而富有哲理的诗。诗的开头“半偈留何处”提问式的开场让人想起了佛教的深邃与神秘,诗人似乎在追问自我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雨馀沙塔坏,月满雪山空”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世事的无奈。这里的“沙塔”与“雪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人世间的短暂与破败,而后者则显得空灵而永久。
“耸刹临回磴,朱楼间碧丛”描绘了寺庙的美丽景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呼应。通过“朱楼”和“碧丛”的对比,诗人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而最后一句“朝朝日将暮,长对晋阳宫”则流露出一种对朝夕变迁的惆怅,尽管前方是辉煌的晋阳宫殿,但在日复一日的暮色中,显得格外孤独。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佛教哲理的探寻,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悟,情感深邃而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偈留何处:诗人思考佛教的智慧留存何处,反映了对信仰的追寻。
- 全身弃此中:强调自己完全投入于此刻的状态,放下世俗。
- 雨馀沙塔坏:雨过后,塔的破败象征着尘世的无常。
- 月满雪山空:月光照耀下的雪山,展现出空灵与孤独感。
- 耸刹临回磴:高耸的塔楼与回旋的台阶形成层次感,体现建筑的壮丽。
- 朱楼间碧丛:红色楼阁与绿色丛林的对比,展现自然与人文的美。
- 朝朝日将暮:反复的时间流逝,暗示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 长对晋阳宫:面对古老的宫殿,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朱楼间碧丛”,修辞工整,增强韵律感。
- 比喻:将沙塔与雪山比作人生的短暂与永恒,增添哲理深度。
- 象征:晋阳宫象征着历史与繁华,形成与诗人内心的反差。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及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信仰与世事无常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塔:象征着人间的短暂与虚幻。
- 雪山:代表着永恒与宁静。
- 朱楼:象征着人文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
- 碧丛: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半偈留何处”中“半偈”指的是什么? A. 一句诗
B. 佛教的偈语
C. 一种乐器
D. 书法作品 -
诗中提到的“晋阳宫”象征着什么? A. 权力与繁华
B. 贫穷与孤独
C. 自然与和谐
D. 信仰与哲理 -
诗人通过“雨馀沙塔坏,月满雪山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世事无常的惆怅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白居易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耿湋的《题童子寺》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的诗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理,但其风格更偏向于禅意的表达,而耿湋则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上更为明显。
粗略解读: 王维的《鹿柴》中通过山水描绘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而耿湋则通过寺庙与自然的融合,反映出对信仰与世事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