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李後主梦观世音像赞》
时间: 2025-04-27 14:37: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南李后主梦观世音像赞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补陀岩中大慈圣,
沧浪石上观生死。
南州麽圣师子王,
感梦白衣施无畏。
梦回洒笔具光相,
照镜还与我面同。
当时若会照镜句,
放下江南作闲客。
白话文翻译:
在补陀岩中,慈悲的圣者静坐,
在沧浪石上,观音菩萨看透生死。
南方的圣师如狮子般威猛,
让我在梦中得见白衣观音,赐予我无畏。
梦醒时分,洒下笔墨,仿佛光辉闪烁,
照镜子时发现自己与她的面容相同。
如果那时能理解“照镜”之句,
我便放下江南,做个悠闲的客人。
注释:
- 补陀岩:指的是佛教圣地,象征着修行之地。
- 大慈圣:意指大慈大悲的圣者,指观世音菩萨。
- 沧浪石:可能指沧浪江边的石头,暗喻生死的流转。
- 南州麽圣:南方的圣人,形容其伟岸和威严。
- 白衣:指观世音菩萨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穿白衣的慈悲者。
- 梦回:指梦境的回忆。
- 照镜:反映自我与内心的清澈,象征内省。
典故解析:
- 观世音菩萨:佛教中的慈悲化身,常常以救苦救难者的形象出现,代表着慈悲与智慧。
- 梦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常常作为一种神秘的体验,连接着现实与超现实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作以豪放、清新见长,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生命、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在生活的困扰中,他寻求精神寄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佛教哲学和个人情感,以梦境为线索,描绘了黄庭坚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敬与向往。开篇通过补陀岩和沧浪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圣的氛围,强调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第二联的“南州麽圣师子王”则突出了南方圣人的威严,进一步升华了诗的主题。
在梦中,白衣观音的出现让诗人感受到无畏的力量,体现了他对超脱生死的渴望与追求。梦醒时分,洒下的笔墨与光辉相映,仿佛是自我反省的瞬间,让他意识到内心的光明与宁静。最后,诗人以“放下江南作闲客”作结,表达了他对世俗的放下与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补陀岩中大慈圣”:描绘观世音菩萨在圣地的形象,强调其慈悲。
- “沧浪石上观生死”:在自然中洞察生死的真理,增添了哲理的深度。
- “南州麽圣师子王”:形容南方的圣人如狮子般威武,增添力量感。
- “感梦白衣施无畏”:在梦中获得观音的庇护,象征着获得超脱的勇气。
- “梦回洒笔具光相”:梦境与现实交替,艺术的光辉闪现。
- “照镜还与我面同”:内心的觉悟,反映出自我与他者的统一。
- “当时若会照镜句”:对过去的思考与追溯,表达遗憾与感慨。
- “放下江南作闲客”: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放下世俗的羁绊。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梦回洒笔具光相,照镜还与我面同”,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 比喻:将观音比作大慈的象征,深刻了其慈悲的内涵。
-
主题思想:
- 本诗探讨了生死、信仰与内心的自由,展现了超脱世俗的哲理与追求,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补陀岩:象征修行与追求真理的地方。
- 白衣:象征观音的慈悲与救赎。
- 镜子:代表内省与自我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江南李后主梦观世音像赞》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黄庭坚
D. 苏轼 -
诗中提到的“大慈圣”指的是哪位菩萨? A. 文殊菩萨
B. 观世音菩萨
C. 地藏菩萨
D. 弥勒菩萨 -
诗中梦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现实生活
B. 追求财富
C. 超脱生死
D. 社会责任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黄庭坚《江南李后主梦观世音像赞》与李白《庐山谣》:两首诗均涉及自然与内心的融合,但黄庭坚更注重于内心的平静与信仰,而李白则表现了对自然的豪放与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以上是对《江南李后主梦观世音像赞》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