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

时间: 2025-02-04 16:20:55

井地以养民,整整若棋画。

初无甚贫富,家有五亩宅。

哀哉古益远,祸始开阡陌。

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

因穷礼义废,盗贼起蹙迫。

谁能讲古制,寿我太平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陆游的《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原文如下:

井地以养民,整整若棋画。
初无甚贫富,家有五亩宅。
哀哉古益远,祸始开阡陌。
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
因穷礼义废,盗贼起蹙迫。
谁能讲古制,寿我太平脉?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养活人民,如同棋盘一般均匀。
起初没有太多的贫富差距,家中仅有五亩的宅地。
可悲的是,古代的美好时光已经远去,灾祸开始在田间地头蔓延。
富人雇佣成千上万的奴隶,贫穷的老人却连一寸布料都没有。
由于穷困,礼义被抛弃,盗贼横行,社会动荡不安。
谁能复兴古代的制度,给我带来长久的安宁?

注释:

字词注释:

  • 井地:指良田,能够养活人民的土地。
  • 乏寸帛:形容贫穷,连一寸布都没有。
  • 讲古制:复兴古代的制度和礼仪。

典故解析:

  • 古代的理想社会:诗中提到的“古制”指的是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强调礼义和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醉吟先生,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忧愤,尤其在诗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力衰微之际,社会动荡不安,陆游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感慨,对古代美好社会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渴望。

诗歌鉴赏:

《岁暮感怀》这首诗通过对土地、贫富差距、社会动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陆游以“井地以养民”开篇,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农田景象,随即转入对现实的控诉,诗人通过对比古代的礼义与现今的混乱,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失望。诗中反复出现的“贫富”与“礼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根源。

陆游的用词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怀与对未来的忧虑。诗的最后一句“谁能讲古制,寿我太平脉?”更是流露出诗人希望复兴古代礼仪制度、实现太平盛世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井地以养民,整整若棋画。”:描绘了理想的农田,暗示着公平与和谐。
  2. “初无甚贫富,家有五亩宅。”:反映出过去的贫富差距小,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3. “哀哉古益远,祸始开阡陌。”:感叹古代的美好已然远去,灾祸开始蔓延。
  4. “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富人剥削穷人。
  5. “因穷礼义废,盗贼起蹙迫。”:由于贫困,社会道德崩溃,盗贼泛滥成灾。
  6. “谁能讲古制,寿我太平脉?”:呼唤复兴古代的制度,以实现和平。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对比,强调社会的变化。
  • 排比:多次使用“贫富”、“礼义”等词语,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现状的悲哀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井地:象征着良好的生产条件与社会和谐。
  • 盗贼:象征社会动荡与道德沦丧。
  • 古制:象征着理想的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井地”象征什么? A. 贫困
    B. 和谐的土地
    C. 社会动荡

  2. 诗人希望复兴什么? A. 诗歌
    B. 古代的制度
    C. 富豪的地位

  3. 诗中“谁能讲古制”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现状的无奈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古代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陆游的《岁暮感怀》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国家乱局的忧虑,但陆游更侧重于社会的贫富分化,而杜甫则更多关注个人的遭遇和对国家的感慨,两者共同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彷徨与无奈。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