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时间: 2025-05-25 14:2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高适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白话文翻译:
这匹征马向边疆奔去,发出萧萧的嘶鸣声,久久不停。
思念的情感深厚,应该是带着离别的心情,声声嘶鸣仿佛在为秋天而断。
在分岔的路口,远方的风似乎在呼啸,关山月下我也同样愁苦。
我赠送你从此离去,何时才能再见到你手中的大刀呢?
注释:
- 征马:指为征战而准备的马匹,象征着出征和离别。
- 萧萧:形容马嘶的声音,传达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情绪。
- 思深:思念之情深厚。
- 声断:声音断绝,形象地描绘出离别的痛苦。
- 兼秋:在秋天的时节,离别的情感愈发浓厚。
- 歧路:分岔的道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分离。
- 大刀头:指大刀,象征着勇气和武力,代表着重返战场的期望。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在古代,征马出征往往与离别、战斗相关,诗中表达的情感与古代士人面临的离别与战争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河北,曾任职于边疆。其诗风豪放,常以边塞、征战为主题,描写了士人豪情与国事。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高适寄情于友人刘评事赴边疆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反映了当时士人面临的离别与战争的心情。
诗歌鉴赏:
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征马嘶鸣声的描绘,传达了离别的愁苦与思念。首句“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即用生动的意象引入,马嘶声不断,仿佛是在诉说即将离别的情感。接下来的“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声音的断绝与秋天的交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感情的分离。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则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象,分岔的路口象征着人生的抉择,而“关山月”则映衬出离别后的孤独与愁苦。最后一句“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不仅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安好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高适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重聚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唐代士人的豪情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马向边州:描绘出征马奔向边疆,象征着离别与征战的开始。
- 萧萧嘶不休:马的嘶鸣声萧瑟而漫长,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情感。
- 思深应带别:思念的情感深厚,离别时的情感愈发明显。
- 声断为兼秋:声音的断绝与秋天的交替,隐喻着离别的伤感。
- 歧路风将远:分岔的道路在远方,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无尽的思念。
- 关山月共愁:关山之下的明月,映射出相思的愁苦。
- 赠君从此去:赠送友人以离别的祝福。
- 何日大刀头:对未来重聚的期盼,暗示着对友人安好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的嘶鸣比作离别的情感,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马以情感,使得离别的气氛愈加浓厚。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与对未来再相聚的期待,体现了士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与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马:象征出征与离别。
- 萧萧:代表孤独与凄凉。
- 秋:象征离别与思念的季节。
- 关山月:象征远方的愁苦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离别与思念
- B. 战争与胜利
- C. 友谊与团聚
- 答案:A
-
“征马向边州”中的“边州”指的是哪里?
- A. 中原地区
- B. 边疆地区
- C. 南方地区
- 答案:B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排比
- B. 拟人
- C. 成语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高适与王之涣的边塞诗:两位诗人都借助边塞的壮丽景色表达离别与思念,但高适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王之涣则注重壮阔的场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高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