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克斋 赵蕃 〔宋代〕
百川恣奔腾,底柱乃屹立。 万物盖可流,畴能转金石。 世纷峥嵘来,何啻一敌国。 油然反吾斋,梦觉春冰释。
白话文翻译:
无数河流肆意奔腾,但中流砥柱却屹立不倒。 世间万物似乎都可流动,谁能转动那坚硬的金石? 世间的纷争如山峰般高耸,何止是一个敌国那么简单。 自然而然地回到我的书斋,梦醒时春天的冰层也融化了。
注释:
- 百川:指众多的河流。
- 底柱:比喻坚定不移的支撑力量。
- 屹立:稳固地站立。
- 盖可流:似乎都可以流动。
- 畴能:谁能。
- 金石:比喻坚硬不可改变的事物。
- 世纷:世间的纷争。
-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比喻纷争的严重。
- 何啻:何止。
- 油然:自然而然的样子。
- 反吾斋:回到我的书斋。
- 梦觉:梦醒。
- 春冰释:春天的冰融化。
诗词背景: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克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内心平静和坚定立场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奔腾与屹立,表达了作者在动荡不安的世事中保持坚定和超然的心境。首两句以百川奔腾与底柱屹立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世间的变动与内心的不变。后两句则通过金石的比喻,强调了坚定不移的意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纷争中回归内心的宁静,梦醒时春冰的融化象征着心境的清明和解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首句“百川恣奔腾,底柱乃屹立”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坚定的立场。
- 次句“万物盖可流,畴能转金石”进一步强化了坚定不移的意志,金石象征着不可动摇的信念。
- 第三句“世纷峥嵘来,何啻一敌国”描绘了世间的纷争,用“峥嵘”形容其严重性。
- 末句“油然反吾斋,梦觉春冰释”表达了作者在纷争中回归内心的宁静,春冰的融化象征着心境的清明和解脱。
修辞手法:
- 对比:百川奔腾与底柱屹立,万物可流与金石不可转,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 比喻:金石比喻坚定不移的信念,春冰融化比喻心境的清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超然态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百川奔腾:象征世间的变动和纷扰。
- 底柱屹立:象征坚定不移的立场和信念。
- 金石:象征坚硬不可改变的事物,比喻坚定的意志。
- 春冰释:象征心境的清明和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底柱”象征什么? A. 坚定的立场 B. 流动的河水 C. 高耸的山峰 D. 坚硬的金石
-
“万物盖可流,畴能转金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A. 万物都可以流动,但金石不可转动 B. 万物都可以流动,金石也可以转动 C. 万物都不可以流动,金石也不可转动 D. 万物都不可以流动,但金石可以转动
-
诗中的“春冰释”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心境的清明 C. 冰冷的冬天 D. 坚硬的物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的愿望。
-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饮酒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蕃的《克斋》都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的主题,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在纷争中保持内心的坚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