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崔立之(以下十五首见《外集》)》
时间: 2024-09-19 21:17:22意思解释
赠崔立之
作者: 韩愈 〔唐代〕
原文展示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
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
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
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白话文翻译
往年十天的雨,令桑树遭受寒冷和饥饿。
我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哀唱,虽不怨恨,但心中自感悲凉。
我的朋友名叫子舆,忽然感到忧虑与思念。
他卷起衣裳,触碰泥水,带着饭去探望我。
推门见面交谈,命运的安排确实无可怀疑。
善于做事的漆园官吏,写下这段豪情词句。
千年的往事已渐远去,两个字中却能推测出情感。
我在读这篇诗的时候,正值寒雪纷飞的时节。
我自身固然已陷入困境,我的朋友又何尝不是呢?
薄薄的粥水根本无法充饥,深厚的泥水又怎能轻易渡过?
曾经没有子舆的事情,只能空赋子桑的诗篇。
注释
- 子桑: 指桑树,古时常用来象征贫困与艰辛。
- 子舆: 韩愈的友人,名叫子舆。
- 漆园吏: 指负责漆树园的官吏,在此暗指善于写作的人。
- 寒雪: 表示寒冷的季节,象征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赠送给朋友崔立之的,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以及对人生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篇以“昔年十日雨”引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生活的艰辛。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体现了韩愈重情重义的品格。通过“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子舆不顾泥泞,勇敢前来探望的场景,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虽然生活困顿,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怨天尤人,反而在冷清的环境中深思,自我安慰。结尾处“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更是将两人境遇相提并论,体现出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令人感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回忆往年,突显困苦的生活状况。
- “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即便困境重重,诗人内心的悲哀并不归咎于他人。
-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引入朋友,展现友情的珍贵。
- “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描绘子舆冒雨前来的画面,表达深情。
- “天命良不疑。”:对命运的接受与理解。
- “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赞美有才华的朋友,传递文学的力量。
-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尽管历史久远,但情感依旧可以传承。
-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在寒冷的季节阅读此诗,更显身处困境。
-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自我与友人的境遇形成对比,情感更深厚。
- “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生活的艰辛与困顿,难以克服的困难。
-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最后承认没有子舆的事,诗意的流露让人心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环境与人生困境相类比。
- 对仗:如“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艰难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深厚情谊,表达了即便在逆境中仍旧坚持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 象征生活的艰辛。
- 泥水: 代表困境与艰难。
- 寒雪: 隐喻孤独与冷清。
- 薄粥: 显示生活的贫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朋友名叫什么?
- A. 子桑
- B. 子舆
- C. 韩愈
-
诗中“搴裳触泥水”描绘的是?
- A. 友人冒雨前来
- B. 诗人写作
- C. 生活困苦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愤怒
- B. 悲伤与思念
- C. 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斗星》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韩愈的《赠崔立之》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个人在困境中的情感与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友情与关怀,后者则强调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