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净众寺古松》

时间: 2025-01-10 22:10:54

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

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净众寺古松
作者:崔涂 〔唐代〕
百尺森疏倚梵台,
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
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
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
归去暮城空首回。

白话文翻译:

这棵百尺高的古松,稀疏地倚靠在梵台上,
过去的人谁曾见过它当初栽种的样子?
故乡的景色并没有让我觉得特别留恋,
人生如浮云,随意而来又随意而去。
天色渐暗,怎能分得出苍翠的颜色?
在寒冷的岁月中,应该能够识别出栋梁的材质。
可惜这清幽的阴影无法驻留,
我只好回到空空的暮城,徒然叹息。

注释:

  • 百尺:形容古松的高大。
  • 森疏:形容松树茂密却显得稀疏。
  • 梵台:佛教寺庙中的高台,供僧侣讲经说法。
  • 昔人:过去的人。
  • 偏堪恋:特别值得留恋。
  • 浮世:指世间的生活,常带有无常之意。
  • 天暝:天色渐暗,夜幕降临。
  • 苍翠色:指古松的绿色。
  • 岁寒:指寒冷的岁月。
  • 栋梁材:指可以用作栋梁的好材质。
  • 清阴:指古松下的阴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字公辉,号涂山人,活动于唐玄宗时期。其诗风清新,意趣高远,以描写自然和人文景观而著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题净众寺古松》写于崔涂游览净众寺时,目睹古松的壮丽景象,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因而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松为主线,透过对古松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起初,诗人通过“百尺森疏倚梵台”展现出古松的雄伟,更引发人对历史的追溯,谁又曾见过这棵松树的初栽?这里的“昔人”不仅指代过去的人,也暗示了人类历史的轮回与不变。

接下来的“故园未有偏堪恋”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淡淡遗憾,虽有思念之情,却并无过分的执着,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诗中“浮世如闲即合来”进一步表明了生活的瞬息万变,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散,仿佛都是偶然。

“天暝岂分苍翠色”与“岁寒应识栋梁材”两句,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强调了在岁月的考验中,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坚韧与品格。最后一句“归去暮城空首回”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虽回到故乡,却感到一切都是空虚的,带着一种无奈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尺森疏倚梵台:描绘古松的雄伟,给人一种压迫感与庄严感。
  • 昔人谁见此初栽:引入历史,强调时间的无情与变化。
  • 故园未有偏堪恋:表明对故乡的思考,虽有牵挂但不至于留恋。
  • 浮世如闲即合来:人生如浮云,随意而来,随意而去。
  • 天暝岂分苍翠色:天色渐暗,无法分辨颜色,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岁寒应识栋梁材:强调在艰难的岁月中,应该能识别真正的价值。
  • 清阴可惜不驻得:表达对清幽时光的惋惜。
  • 归去暮城空首回:回归故乡却感到空虚,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人生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浮世如闲即合来”和“天暝岂分苍翠色”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意境。
  • 比喻:古松比作岁月的象征,代表着坚韧与恒久。
  • 拟人:清阴被拟人化,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淡淡怀念,展现出一种豁达与无奈交织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象征坚韧、长久与历史。
  • 梵台:代表佛教文化与精神寄托。
  • 故园: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 岁寒: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考验。
  • 清阴:象征宁静与美好时光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松”象征什么? A. 美好
    B. 坚韧与长久
    C. 生命的无常
    D. 以上皆是

  2. “天暝岂分苍翠色”中“苍翠色”指的是什么?
    A. 古松的颜色
    B. 天空的颜色
    C. 故乡的颜色
    D. 生命的颜色

  3. “归去暮城空首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愉悦
    C. 空虚与惆怅
    D. 忧伤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崔涂的《题净众寺古松》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崔涂更侧重于时间与人生的哲思,而王维则倾向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