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寺近田家,山寻石盆差。
化虫悬缢女,啼鸌响缫车。
僧坐树间石,马行溪畔沙。
野香无处辨,归路傍城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座古老的寺庙,靠近农田。山中寻找的石盆各不相同。化作蝉的虫子悬挂在女儿的头上,啼鸣的鸹鸟声响起,和缫丝的车声交织在一起。僧侣坐在树间的石头上,马儿在溪边的沙滩上行走。野外的香气无处可辨,归家的路在城墙旁边斜斜地延伸。
注释:
- 化虫:指变成蝉的虫子,这里可能暗指某种自然现象或比喻。
- 悬缢:悬挂,缢者指古代用绳索悬挂的器物。
- 啼鸌:鸌是一种鸟,鸣叫声悲哀。
- 缫车:缫丝机,古代用于缫取蚕丝的机器。
- 僧:指和尚,修行者。
- 野香:自然中的花香或草香。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某些古典典故,但表达了农村生活与寺庙的宁静氛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山水田园诗风格明显。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隐居生活的时期,描绘了他在山中寻古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古老寺庙的恬静与自然的和谐。开头两句“古寺近田家,山寻石盆差”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乡村环境,一方面有古寺的庄严,另一方面又有农村的生活气息。这种对比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展现了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接着“化虫悬缢女,啼鸌响缫车”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界的声音和情景,仿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与乡村的日常。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
最后四句“僧坐树间石,马行溪畔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描绘了僧侣的静谧与马儿在溪边悠闲的场景。最后一句“野香无处辨,归路傍城斜”则让整首诗充满了归隐的意味,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对乡土的依恋与对归宿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近田家:古老的寺庙靠近农田,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亲密关系。
- 山寻石盆差:在山中寻找的石盆各不相同,暗示着自然的多样性。
- 化虫悬缢女:化为蝉的虫子悬挂在女儿的头上,创造了一种生动的自然画面。
- 啼鸌响缫车:鸹鸟的啼鸣与缫丝机的声音交织,增添了乡村气息。
- 僧坐树间石:和尚坐在树间的石头上,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马行溪畔沙:马儿在溪边的沙滩上行走,描绘了自然的和谐。
- 野香无处辨:自然的香气难以辨认,表现出一种迷失与随意。
- 归路傍城斜:归家的路旁边是城墙,暗示着对归宿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结合,增强生动性。
- 拟人:虫子、鸟的描绘让自然更具生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梅尧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宁静、虔诚。
- 田家:代表着朴实的农民生活。
- 化虫: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啼鸌:体现自然的声音和活力。
- 归路:象征着归宿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化虫”是指什么? A. 蝉
B. 蜜蜂
C. 蚕
D. 蟋蟀 -
诗的最后一句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A. 归家的路旁是花香
B. 归家的路旁是城墙
C. 归家的路旁是河流
D. 归家的路旁是山峰 -
诗中提到的“啼鸌”指的是哪种动物? A. 鸦
B. 燕子
C. 麻雀
D. 鹦鹉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梅尧臣的诗歌都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陶渊明更强调个人的隐逸情怀,而梅尧臣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梅尧臣研究》
- 《古诗词赏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