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言》

时间: 2025-01-26 00:14:04

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

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权德舆的《诫言》原文如下:

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白话文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出来的事情可能并未实现,前贤对此并不欣赏。虽然心中有无限的想法,但因此而不轻易言说。

注释:

  • 言之或未行:说出来的事情可能没有发生。
  • 前哲所不取:古代圣贤不会重视这种空口无凭的言论。
  • 方寸虽浩然:内心虽然有广阔的想法和情感。
  • 因之三缄口:因此而选择闭口不言。

典故解析:

“前哲”指的是古代的圣贤,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此诗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立言与行的重视,提醒人们在表达之前应先考虑实际行动的必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权德舆(约743年—约805年),唐代诗人,字景明,号少庵,曾任职于翰林院,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赞誉。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一个强调道德自律和言行一致的时代,反映出作者对言辞的思考与对自我约束的提倡。

诗歌鉴赏:

《诫言》作为一首古诗,短小精悍,蕴含的哲理却深刻。它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言语和行为应当相辅相成,空口无凭的言辞是无效的。诗中“前哲所不取”的提法,强调了古人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体现了道德的自律与责任感。权德舆通过“方寸虽浩然”的描述,表达了内心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然而他选择“因之三缄口”,则是对这种思想的节制与自我约束,反映了成熟的心态与对世事的深刻理解。

在此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言语的审慎态度,也揭示了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之间的矛盾与困惑。通过对“言”和“行”的思考,权德舆引导我们反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做到言行一致,如何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主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言之或未行”:表达了一个观点,言语可能并未实现,暗示了言辞的脆弱性。
    • “前哲所不取”:指出古人对于这种言辞的否定态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方寸虽浩然”:形容内心的想法非常丰富。
    • “因之三缄口”:反映了一种自我约束的态度。
  • 修辞手法:此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言”和“行”的对比,强调了言语与实际行动的不一致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旨在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应谨慎,反映出作者对道德自律的重视。

意象分析:

  • 方寸:象征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代表人内心的广阔和深邃。
  • 三缄口:象征自我约束和沉默,传达出对言语的审慎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诫言》中提到的“前哲”主要指的是哪个群体?

    • A. 普通人
    • B. 古代圣贤
    • C. 现代学者
  2. 诗中“因之三缄口”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自信
    • B. 自我约束
    • C. 激动

答案:

  1. B. 古代圣贤
  2. B. 自我约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权德舆的《诫言》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更为豪放的个性,而杜甫的《春望》则透出忧国忧民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各有千秋,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权德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