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模上人
林下逢支遁,人疑是宿生。
病怜诗力减,老觉世缘轻。
短发吴霜净,归心剡雪明。
相思听猿夜,幽梦隔重城。
白话文翻译:
在林下遇见了支遁,大家都怀疑他是个隐士。
我因病而感到创作力减退,年老时更觉对世间的缘分淡薄。
短发如吴地的霜雪般洁白,归心似剡溪的雪水般明澈。
夜晚听着猿声,思念之情在心中荡漾,幽梦却隔着重重城池。
注释:
字词注释:
- 支遁:指支道林,著名的隐士,常被称为“支遁”。
- 宿生:指前世的修行人或隐士,暗指其高洁的品格。
- 病怜:因疾病而感到可怜。
- 诗力减:创作诗歌的能力减弱。
- 世缘:与世事的缘分。
- 吴霜:指吴地的霜,形容白色。
- 剡雪:剡溪的雪,意指清澈而美丽的心境。
- 相思:思念之情。
- 猿夜:夜晚猿声,通常与孤独相联系。
- 幽梦:安静而遥远的梦境。
典故解析:
- 支遁:他是南朝时期的隐士,以高洁的品格和诗才著称,常被后人传颂。
- 剡溪:位于今浙江,因其山水秀丽而闻名,常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的感受和个人的孤独。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因病常常感到无力创作,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的思考。通过与隐士的相遇,诗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和创作,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漠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林下遇见隐士支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开头的“林下逢支遁”,不仅展现了隐士的高洁,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认同。接着提到“病怜诗力减”,可以看出诗人在创作上的无奈,暗示着年岁渐长,创作的热情与能力逐渐减弱。诗人将个人的老去与对世间缘分的淡薄结合,表现出一种平静的接受态度。
“短发吴霜净,归心剡雪明”是对生活状态的描述,短发象征着清新与简约,归心则表达了对故乡与内心宁静的向往。最后的“相思听猿夜,幽梦隔重城”则将思念之情和孤独的心境结合,表现出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构建出一种孤独而又深远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下逢支遁:在树林下偶遇了隐士支遁,暗示高洁的品格。
- 人疑是宿生:周围的人以为他是前世的修行人,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病怜诗力减:因病而感到创作能力的减弱,诗人自感无力。
- 老觉世缘轻:年老时感到与世事的缘分变得淡薄,表现出一种无奈与释然。
- 短发吴霜净,归心剡雪明:短发如霜雪般白净,归心似剡溪水般明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向往。
- 相思听猿夜,幽梦隔重城:夜晚听猿声,思念之情在心中荡漾,但幽梦却被重重城墙隔开,表现出孤独和思念的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短发比作吴霜,表现出清新。
- 对仗:如“病怜诗力减,老觉世缘轻”,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淡漠。通过对隐士的描绘,表现了对诗歌与创作的无奈,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清新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下:象征自然和隐逸的环境。
- 支遁:代表高洁与隐士的理想。
- 吴霜、剡雪:象征清澈与纯净,内心的宁静。
- 猿夜:引发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寄模上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陈允平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支遁”是谁?
- A. 一位隐士
- B. 一位皇帝
- C. 一位将军
- D. 一位商人
-
“短发吴霜净,归心剡雪明”中“吴霜”意指什么?
- A. 头发
- B. 天空
- C. 雪
- D. 霜
答案:1.C 2.A 3.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虽然两首都涉及隐逸和自然,但陈允平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