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云巢被召》
时间: 2025-01-27 04:08: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曾云巢被召
罗茂良 〔宋代〕
泰华山人上赤墀,上嗟安在见何迟。
老於尚父投竿日,少似辕生对策时。
怨鹤惊猿辞旧隐,鞭鸾笞凤总新知。
早陈经国平边策,归领云巢旧住持。
白话文翻译
这位泰华山的隐士走上了赤色的台阶,叹息着怎么还不见到他。老于尚父在投竿的日子里,年轻时却像辕生一样对策。怨恨的鹤和惊慌的猿猴辞去了旧日的隐居生活,驾驭着鸾凤的他却结识了新的朋友。早早地提出治理国家与平定边疆的谋略,归去之后依旧担任云巢的旧职。
注释
- 泰华山:一座有名的山,象征隐士的生活。
- 赤墀:红色的台阶,这里可能指代官府或庄严的场所。
- 尚父:古代隐士的称谓,指代高人。
- 辕生:古代著名的谋士,象征年轻时的聪明才智。
- 怨鹤:象征对旧隐居生活的不满。
- 鞭鸾笞凤:形容飞翔的鸟类,可能指代新的交往和朋友。
- 云巢:隐居之所,象征归隐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茂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在文学上有一定的影响。罗茂良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表现出对政治和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隐士被召回仕途之时,表明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和对曾云巢的美好回忆。诗中反映了隐士与官场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诗歌鉴赏
在《送曾云巢被召》中,罗茂良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与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一个人对隐逸与仕途之间的犹豫。诗的开篇以“泰华山人上赤墀”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场景。隐士的安静与官场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接着,通过“老於尚父投竿日,少似辕生对策时”两句,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理想与当下的现实,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怨鹤惊猿辞旧隐”,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隐士辞去隐居生活的痛苦,而“鞭鸾笞凤总新知”则暗示了新的交往与挑战。最后的“早陈经国平边策,归领云巢旧住持”则是对归隐的反思,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怀念。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对个人理想的坚守,又有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泰华山人上赤墀:隐士踏上台阶,象征着进入官场或社会。
- 上嗟安在见何迟:表达了对隐士被召的感叹,心中充满了不安。
- 老於尚父投竿日:回忆隐士的青春与理想,暗示时光的流逝。
- 少似辕生对策时:对比年轻时的聪慧与现在的无奈。
- 怨鹤惊猿辞旧隐:隐士的离开伴随着生灵的惶恐,表现内心的冲突。
- 鞭鸾笞凤总新知:隐士开始与新的朋友交往,象征着新的开始。
- 早陈经国平边策:隐士虽归隐,但仍忧国忧民,提出治国之策。
- 归领云巢旧住持:最终还是返回了曾经的隐居生活,显示出对旧生活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怨鹤惊猿”比喻隐士对旧生活的复杂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如“老於尚父,少似辕生”。
- 意象:自然界的鸟类象征自由与归隐,富有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眷恋和对仕途生活的无奈,同时提出了“隐逸”与“仕途”之间的矛盾,折射出更深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华山:象征隐士的理想与追求。
- 赤墀:象征着权力与社会的舞台。
- 鹤、猿:象征自由与隐居的生活。
- 鸾、凤:象征新的友谊与交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泰华山”象征什么?
A. 仕途
B. 隐士的理想
C. 自然风光 -
“怨鹤惊猿”中的鹤和猿象征什么?
A. 内心的惶恐
B. 对新生活的向往
C. 对旧生活的怀念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可以看到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为洒脱,而罗茂良则更显沉重与内省。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