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二首》

时间: 2025-01-11 10:13:01

方丈玲珑花竹闲,已将心印出人间。

家家门外长安道,何处相逢是宝山。

弥天释子本高情,往往山中独自行。

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寻僧二首

作者: 顾况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方丈玲珑花竹闲,已将心印出人间。
家家门外长安道,何处相逢是宝山。
弥天释子本高情,往往山中独自行。
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居环境,诗人通过对方丈(寺院)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出世生活的向往。他的心思已经不再被世俗所困扰,而是向往那种高洁的境界。家家户户都通往长安,然而在何处才能遇见真正的宝山?释迦牟尼本是高洁之人,但在山中常常独自一人行走。别怪那些在楚国游荡的狂人,因为莲花只有在淤泥中才能生长。

注释:

  • 方丈:寺院的主房,这里指的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 玲珑:形容精致美丽。
  • 心印:内心的印记,指内心的感受。
  • 长安道:通往长安的道路,长安是当时的都城,象征繁华与世俗。
  • 宝山:象征理想的境界或珍贵的事物。
  • 释子:指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
  • 狂人:指不拘一格的行者,可能是隐士或诗人。
  • 莲花:象征纯洁与高洁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寻僧二首》是在唐代社会繁华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探寻僧人,表达对佛教高洁思想的向往,并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超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起首“方丈玲珑花竹闲”描绘了一个雅致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提出“心印出人间”,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超脱,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后面的两句则引导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问“何处相逢是宝山”,表现出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最后几句以释迦牟尼和狂人的对比,展现出高洁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莲花在淤泥中生长的比喻,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在污泥中仍然能开出美丽花朵的哲理。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世俗生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丈玲珑花竹闲:方丈的环境精致而宁静,给人一种闲适之感。
  2. 已将心印出人间:内心的感受已经超越了尘世的喧嚣。
  3. 家家门外长安道:每个家庭都通往长安,象征着人们追求世俗繁华的道路。
  4. 何处相逢是宝山:在这样的道路上,真正的宝贵之处究竟在何方?
  5. 弥天释子本高情:释迦牟尼本是高洁之人,表达出一种高尚的情操。
  6. 往往山中独自行:他常常在山中独自漫步,表现出一种孤独的高洁。
  7. 莫怪狂人游楚国:不要责怪那些在世俗中游荡的人。
  8. 莲花只在淤泥生:莲花生于淤泥,象征在恶劣环境中仍能保持纯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莲花生于淤泥作为人们在世俗中仍能追求高洁的象征。
  • 对仗:如“方丈玲珑,花竹闲”与“家家门外,长安道”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挣扎,以及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方丈:象征着宁静与修行之地。
  • 莲花:代表纯洁、高尚的品德。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世俗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方丈”指什么? a) 一种花
    b) 寺院的主房
    c) 山的名称

  2. “莲花只在淤泥生”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含义? a) 美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恶劣环境中
    b) 莲花的生长需要阳光
    c) 洁净的环境中不容易生长植物

答案:

  1. b) 寺院的主房
  2. a) 美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恶劣环境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顾况的隐逸思想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顾况更强调精神追求的孤独感,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