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筑城二章》

时间: 2025-01-11 10:19:05

(筑城,刺临戎也。

寺人临戎,以墓砖为城壁。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

咨尔寺兮,发郊外冢墓。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

筑城奕奕,于以固敌。

咨尔寺兮,发郊外冢甓。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

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筑城二章

筑城,刺临戎也。寺人临戎,以墓砖为城壁。筑城登登,于以作固。咨尔寺兮,发郊外冢墓。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愬。筑城奕奕,于以固敌。咨尔寺兮,发郊外冢甓。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若其有知,惟上帝是谪。

白话文翻译

筑城,是为了抵御敌人。寺人们在敌人来临时,用墓砖筑成城墙。筑城的声音响亮,城墙因此更加坚固。请你们寺庙啊,发掘郊外的坟墓。即使死去而无知,或许也不如那些有知的存在,只有上帝才能明察。筑城的气势雄伟,以此来巩固防御。请你们寺庙啊,发掘郊外的砖石。即使死去而无知,或许也不如那些有知的存在,只有上帝才能明察。

注释

  • 筑城:修建城池,通常是为了防御外敌。
  • 刺临戎:刺是指警惕,临戎是指敌人来临,整体意思是警惕敌人的到来。
  • 寺人:可能指寺庙中的守卫或僧侣。
  • 墓砖:墓地的砖石,这里用于比喻防御材料。
  • 奕奕:形容壮观、气势恢宏。
  • 郊外冢墓:指的是郊外的坟墓,暗示着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思考。
  • 惟上帝是愬:意思是只有上帝才能对一切事情做出公正的判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约712年-约770年),字君璧,号云溪,唐代诗人,生于江苏。他以咏物、抒情诗著称,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顾况的诗作常带有哲理性,表现出对生命、死亡以及宇宙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外敌威胁依然存在。诗中通过筑城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上帝的信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存与保护的重视。

诗歌鉴赏

《筑城》通过筑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生命脆弱与死亡的深刻思考。诗中反复提到“死而无知”,强调了人死后的无知状态,似乎在质疑生死的意义。尽管人死去后无知,但诗人仍然在探讨如果有知,是否会感受到对生存的渴望与对上帝的依赖。

诗中提到的“墓砖”和“冢墓”不仅仅是防御的材料,更是象征着对过往生命的追忆与尊重。筑城用的是“墓砖”,暗示着人们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以及对安全感的追求。

“惟上帝是愬”一句则增添了宗教色彩,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探求与信仰的寄托。在面对外敌威胁与生死考验时,人们的无力感和对神灵的依赖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并不鲜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迷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筑城,刺临戎也:筑城的目的在于抵御外敌的侵扰。
  2. 寺人临戎,以墓砖为城壁:在敌人来临时,寺庙的守卫用墓砖筑成城墙,暗示了一种生与死的结合。
  3. 筑城登登,于以作固:筑城的声音响亮,象征着城墙的坚固与抵御的决心。
  4. 咨尔寺兮,发郊外冢墓:呼唤寺庙,挖掘郊外的坟墓,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
  5. 死而无知,犹或不可若其有知:指出即使死去也无知,若是有知,或许会更为可惜。
  6. 惟上帝是愬:最终强调人们对上帝的依赖和信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墓砖比作防御的材料,寓意深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多次提到“死而无知”,加强了主题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与死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和对上帝的信仰。通过筑城这一形象,诗人展现了在面对外界威胁时的无奈与渴求安全感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筑城:象征着防御与安全。
  • 墓砖:代表死亡与生命的连接。
  • 上帝:象征信仰与宇宙的真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答案:

    • A. 表达对生死的思考
    • B. 描绘自然景色
    • C. 赞美英雄事迹
    • D. 描述个人情感
  2. 填空:诗中提到的“死而无知”强调了____的状态。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上帝”代表了诗人对生命的完全信任。 (对/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是对《筑城》的全面解析,希望对你理解这首古诗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