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

时间: 2025-01-10 19:29:11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与对世俗的看法。大致意思为:用粗糙的布料裹住我的生活,但由于心中有诗书,气质自然显得高雅。我厌倦了与老儒一起煮瓠子叶,勉强跟随年轻人去踏青赏花。口袋空空,无法为春天的马匹做准备;眼前的景象让我找不到合适的女婿。得意的时候仍然可以嘲笑世俗,诏令刚湿的字迹如同乌鸦般黑暗。

注释

字词注释

  • 粗缯大布:粗糙的纺织品,象征生活的简朴。
  • 腹有诗书:心中有文学与知识,气质自然高雅。
  • 厌伴:厌倦与某人或某种生活方式为伴。
  • 瓠叶:一种植物的叶子,常用于烹饪,象征平淡的生活。
  • 举子:指求取功名的年轻人。
  • 囊空:口袋空空,象征贫困。
  • 寻春马:指春天外出游玩所需的马匹。
  • 择婿车:寻找女婿的车队,象征婚姻的事务。
  • 得意:顺利或成功的状态。
  • 诏黄新湿:指刚写好的字迹,带有新鲜的墨水,象征着刚刚开始的事物。

典故解析

  • 瓠叶:古人常用瓠子叶作为食材,象征一种平淡的生活。
  • 踏槐花:古时春天的习俗,年轻人踏青赏花,以此来象征青春与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词、散文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受到打压、生活清贫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看法及内心的挣扎。

诗歌鉴赏

《和董传留别》是一首充满生活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审视。诗中,苏轼以“粗缯大布裹生涯”开篇,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生活状况,简单而诚实,展示了他对物质的淡泊。他认为,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由于“腹有诗书”,内心的充实与气质的高雅使他不畏艰难。

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表达了对社交圈的厌倦,特别是与“老儒”的交往。他选择随年轻人去踏青,既体现了他对青春活力的向往,也暗示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与超越。诗中提到的“囊空不办寻春马”则生动地描绘了他生活的窘迫,显示出他对世俗繁华的无奈与抵触。

最后两句,苏轼在得意时仍不忘嘲笑世俗,表明了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不屑与反思,体现了强烈的个性与独立精神。通过对比世俗的繁华与自身的清苦,苏轼展示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粗缯大布裹生涯:生活条件艰苦,用粗糙的布料来包裹自己的生活。
  •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充满知识和文化,气质自然高贵。
  • 厌伴老儒烹瓠叶:对与老儒的平淡生活感到厌倦。
  • 强随举子踏槐花:勉强跟随年轻人去享受春天的乐趣。
  • 囊空不办寻春马:口袋空空,无法为春天的出游做准备。
  • 眼乱行看择婿车:眼前的景象让人迷惑,无法选择合适的女婿。
  • 得意犹堪夸世俗:在顺利时仍然可以对世俗生活发出嘲讽。
  • 诏黄新湿字如鸦:刚写下的字迹如乌鸦般黑暗,暗示着某种不安定的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粗缯大布”与“腹有诗书”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生涯比作粗糙的布料,体现生活的艰辛。
  • 夸张:得意时对世俗的嘲讽,表达了对生活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苏轼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表现了他在困难中仍保持的高雅与自信,展现了对世俗价值的不屑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粗缯大布:象征贫困与简朴的生活。
  • 诗书:象征内在修养与文化底蕴。
  • 瓠叶:象征平淡的社交生活。
  • 槐花:象征青春与活力。
  • 春马:象征春天的希望与自由。
  • 择婿车:象征婚姻与世俗的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粗缯大布”象征着什么? A. 富裕生活
    B. 贫困生活
    C. 繁华生活
    答案:B

  2. 苏轼对“老儒”的交往持什么态度? A. 喜欢
    B. 厌倦
    C. 尊敬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一句“诏黄新湿字如鸦”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书法的赞美
    B. 对世俗的嘲讽
    C. 对婚姻的期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淡泊都表明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但苏轼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放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诗集》
  2. 《宋代文学史》
  3.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