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送客》

时间: 2025-01-26 01:52:56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消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消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白话文翻译:

江边的花已经凋谢,江边的草也已枯萎。
远行的客人,你要去哪里归来?今天孤舟就要启程了。
杜鹃鸟的叫声像是在哭泣,湘江边的竹子斑斑点点如同鲜血。
大家都是多么伤感,仍旧是为了这离别之情。

注释:

  • 江花:指江边的花,象征着美好与离别的伤感。
  • 江草:指江边的草,已枯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情绪。
  • 远客:指远道而来的旅客,带有一种孤独与不舍。
  • 孤舟:象征着孤独的旅程,承载着离别的心情。
  • 杜鹃声似哭:杜鹃鸟的叫声常被人们解读为悲伤,寓意离别之苦。
  • 湘竹:湘江的竹子,竹子常象征坚韧与清高,斑如血则显得触目惊心。

典故解析:

  • 杜鹃:在中国文化中,杜鹃鸟的叫声被认为是哀怨的象征,与离别、思念密切相关,常用于诗歌中表达情感。
  • 湘江:湘江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古代诗人常常以此作为抒发情感的背景,象征着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以写景抒情和关心民生著称。

创作背景:

《江上送客》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对离别的感慨。正值江边花草凋零,远行的友人与自然景象相映成趣,更加突显离别的痛苦。

诗歌鉴赏:

《江上送客》是一首充满了浓厚离愁的诗篇。诗的开篇就以“江花已萎绝,江草已消歇”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江边景象,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引出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

接着,诗中提出“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将目光聚焦于即将离去的客人,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这里的“孤舟”不仅仅是一只船,更是孤独与不舍的象征,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惆怅。

随后,杜鹃鸟的叫声像哭泣一样,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描绘出一种无言的哀伤。湘竹的描写则通过色彩的对比,表现出心情的沉重和对离别的无奈。诗的最后一句“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更是强调了离别的普遍性与深刻性,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在情感外化与自然景色的呼应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白居易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花已萎绝:江边的花已经凋谢,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已不复存在。
  2. 江草已消歇:江边的草也已枯竭,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无情。
  3. 远客何处归:远行的客人去哪儿归来,表现出对朋友的忧虑与不舍。
  4. 孤舟今日发:今天孤舟就要启程,象征着离别的即将来临。
  5. 杜鹃声似哭:杜鹃鸟的叫声如同在哭泣,渲染出悲伤的氛围。
  6. 湘竹斑如血:湘江竹子斑斑点点如同鲜血,表达了离别带来的痛苦。
  7. 共是多感人:大家都感到伤感,强调离别的普遍情感。
  8. 仍为此中别:最终还是因为离别而感伤,直指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杜鹃的叫声比喻为哭泣,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离别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深切不舍,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人情冷暖与世事无常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花:象征美好与青春,凋谢则寓意失去。
  • 孤舟:象征孤独的旅程,暗示离别的孤独感。
  • 杜鹃:悲伤的象征,常与离别相联系。
  • 湘竹:坚韧与清高的象征,斑如血则加深了情感的冲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江上送客》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2. 诗中“江花已萎绝”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离别的伤感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友人的思念
  3. 杜鹃的叫声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高兴
    • B. 悲伤
    • C. 和平
    • D. 自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别》: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白居易《江上送客》与李白《送友人》比较
    • 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白居易侧重于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李白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壮志未酬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1. 《白居易诗全集》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