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仙都山》

时间: 2025-01-10 22:09:49

发地便擎天,根盘数亩烟。

化工成突兀,辙迹似雕镌。

峭拔殊无倚,孤高众莫肩。

轩辕从此去,知复几千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地便擎天,根盘数亩烟。
化工成突兀,辙迹似雕镌。
峭拔殊无倚,孤高众莫肩。
轩辕从此去,知复几千年。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从地面直插云天,根基扎在几亩的烟雾之中。
经过巧妙的自然雕琢,山体显得突兀,仿佛有车辙的痕迹像是被雕刻过一样。
它的峭拔没有依靠,孤高而立,无人与之并肩。
轩辕黄帝曾在此离去,不知再过多少千年才能再见。

注释:

  • 发地:从地面生长出来。
  • 擎天:支撑天空,形容山势高耸。
  • 根盘:根部盘绕,扎根。
  • 化工:自然的造化,指自然的力量。
  • 突兀:高耸而突出的样子。
  • 辙迹:车辙的痕迹,用来比喻山体的形状。
  • 峭拔:陡峭而高耸。
  • 轩辕:指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部落首领和文化英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若拙(生卒年不详),字子文,号若拙,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景观而著称,语言清新,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游览仙都山时,诗人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和历史的深刻关注。

诗歌鉴赏:

《题仙都山》是陈若拙对仙都山的赞美之作,诗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山的雄伟和孤傲。首句“发地便擎天”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开了全诗,给人以震撼之感,山的高耸仿佛在与天空对抗,体现出一种宏伟的气概。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山的独特形态和地理位置,尤其是“辙迹似雕镌”的比喻,使得山的形态更显生动,仿佛自然之手精心雕刻而成。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孤高众莫肩”表达了山的孤独与高洁,山虽孤独,却显得高贵而不可侵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向往。在最后一句“轩辕从此去,知复几千年”,则引入了历史的深度,轩辕黄帝的离去象征着古老的历史与文化的流逝,诗人以此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重感到惋惜,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与敬仰。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发地便擎天:直接描绘出山的高耸,给人一种从地面直冲天际的感觉。
  2. 根盘数亩烟:山的根基扎在烟雾缭绕之中,增添了神秘感。
  3. 化工成突兀:自然的力量造就了山的突兀形态,强调山的奇特。
  4. 辙迹似雕镌:山体的形状如同经过雕刻,表现出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5. 峭拔殊无倚:山的高耸不依赖于其他,独自挺立,象征着孤独与自我。
  6. 孤高众莫肩:山的孤高让人无法并肩而立,进一步强调其崇高。
  7. 轩辕从此去:引入历史人物,赋予山更深的文化内涵。
  8. 知复几千年:对时间的感慨,历史的沧桑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体比作雕刻,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山的高耸夸张地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沉思。诗人通过对仙都山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溯,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坚定与孤独。
  2. :代表神秘与模糊,增添了山的韵味。
  3. 车辙:象征着时间的痕迹,暗示历史的沉淀。
  4. 轩辕: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老的传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发地便擎天”描述的是? A. 山的高度
    B. 山的颜色
    C. 山的形状
    D. 山的历史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不满。 (对/错)

答案:

  1. A
  2. 轩辕黄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可以将《题仙都山》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但王之涣更多地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而陈若拙则侧重于对山的孤独与历史的沉思,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