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二首》
时间: 2025-01-26 07:30: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种豆山园中,土瘠豆不实。
攟收能几何,倚杖三叹息。
况此山下田,旱久苗叶赤。
无豆尚犹可,无禾孰供食。
已孤丰稔望,徒费耘耕力。
官吏更索租,真尔从何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秋后的田园中,农民面临着土地贫瘠、收成不佳的困境。种豆的地方土壤贫瘠,豆子难以成熟,收获的量少得可怜,我无奈地倚着拐杖叹息。再看看山下的田地,因干旱已经很久,苗叶都变得枯黄。没有豆子还可以勉强维持生活,若没有稻禾,谁来供给食物呢?我已经孤独地寄望于丰收,却白白耗费了耕作的力气。官吏却还在催缴租税,难道我们从何处去凑这个钱呢?
注释
- 种豆:指种植豆类植物。
- 土瘠:土壤贫瘠。
- 攟收:收获的意思。
- 倚杖:靠着拐杖,表示疲惫和无奈。
- 况此:更何况。
- 旱久:长时间干旱。
- 苗叶赤:植物的叶子因缺水而变得枯黄。
- 已孤丰稔望:已经孤独地期待丰收。
- 徒费耘耕力:白白耗费了耕作的力气。
- 官吏:指地方官员。
- 索租:催要租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文卿,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正值农忙之际,表达了农民面临的干旱和土地贫瘠带来的收成不足的困境,以及对官府税收政策的不满。诗中流露出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切,以及对生活重担的无奈。
诗歌鉴赏
《秋后二首》通过对秋季田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农民在干旱和土地不肥沃的情况下,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无奈心理。诗的开头“种豆山园中,土瘠豆不实”即点明了环境的恶劣,接着用“攟收能几何,倚杖三叹息”表现了诗人无力的叹息,情感深沉而真切。诗中通过对比“无豆尚犹可,无禾孰供食”,让人意识到缺乏豆类和禾稻将直接影响到基本的生活需求,深刻反映了农民的生存困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与失落。在面对自然灾害与官府的重税时,诗人感受到的无奈与无助,令人深思。这种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种豆山园中,土瘠豆不实:种植的豆子因土壤贫瘠而无法成熟。
- 攟收能几何,倚杖三叹息:收成少得可怜,诗人只能无奈地倚靠拐杖叹息。
- 况此山下田,旱久苗叶赤:再看山下的田地,因干旱已久,植物的叶子变得枯黄。
- 无豆尚犹可,无禾孰供食:没有豆子勉强还能生存,但若没有稻禾,生活将无以为继。
- 已孤丰稔望,徒费耘耕力:已孤独地寄希望于丰收,却白白耗费了劳力。
- 官吏更索租,真尔从何出:官吏依旧催要租税,农民的生活实在无从支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豆”和“禾”的对比,强调了生存的艰难。
- 象征:豆类和稻禾象征着农民的生计,缺乏它们即意味生活的困顿。
- 叹息:以“叹息”来传达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苦闷。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揭示了农民在艰难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无奈,批判了官府对农民的压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豆:象征着生计与希望。
- 禾:象征着粮食与生活保障。
- 山园: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 拐杖:象征着疲惫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土瘠”是指什么?
- A. 土壤肥沃
- B. 土壤贫瘠
- C. 土壤湿润
-
诗人对官吏的态度是:
- A. 感激
- B. 不满
- C. 冷漠
-
“无禾孰供食”中“禾”指的是什么?
- A. 豆子
- B. 稻禾
- C. 小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但更多的是个人感受与对人生的思考。
- 《登高》:同样反映社会苦难,但更为宏观,涉及到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徐文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