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寿抑齐》
时间: 2025-01-11 14:15:39意思解释
木兰花慢 寿抑齐
作者: 张伯淳 〔元代〕
原文展示:
尽江南江北,谁不慕,抑斋名。
羡梦笔才华,粲花谈论,乔木家声。
重寻玉堂旧步,喜今番天语重丁宁。
云是儒家领袖,居然史笔权衡。
相迎。便觉眼常青。
相对话羁情。
正绿暗园林,朱明时候,瑞霭腾腾。
期公久长名节,太羹中还著五侯鲭。
此去明堂一柱,当年玉树阶庭。
白话文翻译:
无论是在江南还是江北,谁不向往抑斋的声名?
我羡慕那笔下的才华,谈笑之间,犹如盛开的花朵,乔木般的家声。
重游往日的玉堂,喜悦于今次天语的重温。
你如同儒家的领袖,手握史笔,权衡古今。
相迎之际,便感到眼前事物常常焕发生机。
面对面交谈,情感羁绊。
此时正是绿意浓郁的园林,红光熠熠的时节,瑞气腾腾。
希望你能长久保持名节,虽在美味的羹汤中仍然能品尝到五侯的鲭鱼。
这次前往明堂,心中恍若回到当年玉树的阶庭。
注释:
- 抑斋: 指作者所处的环境或隐居处。
- 羡梦: 形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
- 玉堂: 指文人墨客的书房或高雅的居所。
- 瑞霭: 指美好的气象,象征吉祥。
- 五侯鲭: 指有地位的人,鲭鱼为美味,象征美好的生活。
诗词背景:
张伯淳(约1290-1360),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作品以清雅、婉约著称,常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感悟的深思。本诗作于其隐居生活之际,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及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伯淳晚年,他因社会动荡而选择隐居,反映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中通过对抑斋及友人交往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寿抑齐》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的词作。开头便以“尽江南江北,谁不慕,抑斋名”引入,展现出对理想人格的仰慕与追求。诗人通过“羡梦笔才华,粲花谈论”描绘了理想中才华与风度的结合,浓厚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
接着,重寻玉堂的旧步和天语重丁宁,蕴含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重聚的期盼。在“云是儒家领袖,居然史笔权衡”中,诗人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诗中意象丰富,如“绿暗园林”、“朱明时候”等,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友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亦是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动荡的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情,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江南江北,谁不慕,抑斋名。”:无论身处何地,大家都向往抑斋的名声。
- “羡梦笔才华,粲花谈论,乔木家声。”:我羡慕你的才华,谈话间如盛开的花,家声如高大的乔木。
- “重寻玉堂旧步,喜今番天语重丁宁。”:重温往日的雅居,喜悦于再度的交流。
- “云是儒家领袖,居然史笔权衡。”:你如同儒家的领袖,能以史笔权衡古今。
- “相迎。便觉眼常青。”:相聚的时候,眼前的事物显得生机勃勃。
- “相对话羁情。”:面对面交谈,情感的羁绊愈发深厚。
- “正绿暗园林,朱明时候,瑞霭腾腾。”:正值绿意盎然的园林,红光照耀的时节,瑞气蒸腾。
- “期公久长名节,太羹中还著五侯鲭。”:希望你长久保持名节,虽在美味的羹汤中仍能品尝到五侯的鲭鱼。
- “此去明堂一柱,当年玉树阶庭。”:此行前往明堂,仿佛回到当年玉树的阶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绿暗园林,朱明时候”,形成和谐的对比。
- 比喻:如“羡梦笔才华”,将才华比作美梦,增添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相迎,便觉眼常青”,赋予物体以人的感情,增强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反映出对个人经历的深思与社会现状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江南江北: 象征广阔的文化背景与人际关系。
- 抑斋: 代表理想人格与高洁的生活追求。
- 玉堂: 象征文化与学识的积累。
- 瑞霭: 代表美好的吉祥预兆。
互动学习:
-
诗中提到的“抑斋”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文人生活方式
B. 一种建筑风格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种饮食习惯 -
诗中“正绿暗园林”中的“绿”代表什么?
A. 生机
B. 乡愁
C. 忧伤
D. 希望 -
诗人在文中表达了对哪些事物的向往?
A. 友情与理想生活
B. 财富与名声
C. 权力与地位
D. 旅行与冒险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
- 苏轼的《水调歌头》: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诗词对比:
- 张伯淳与李清照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张伯淳则更多地融入了对文化理想的向往及对友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