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登连天观望越台山
原文展示:
暮山如淡复如浓,烟拂山前一两重。山背更将霞万疋,生红锦障褁青峰。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山显得淡淡的又显得浓浓的,烟雾轻轻拂过山前,仿佛披上了轻纱。山的背后更是霞光万道,仿佛用红色的锦缎遮住了青色的山峰。
注释:
- 暮山:指傍晚时分的山,色彩渐深。
- 如淡复如浓:形容山的色彩变化,既有淡色又有浓色。
- 烟拂:烟雾轻轻拂动,给山增添了一层朦胧感。
- 一两重:形容轻烟的轻薄和层次感。
- 霞万疋:形容晚霞如万条绸缎般丰富而美丽。
- 生红锦障褁青峰:形容霞光像红锦缎一样,覆盖在青色的山峰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山水意境,体现了宋代文人山水诗的传统,常常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和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山水诗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作者在晚年时回归山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此时的杨万里经历了政治的风波,心境愈加沉静,于是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山景,展现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诗人的感受。开篇描写山的色彩变化,"暮山如淡复如浓",通过对比展现出傍晚山色的柔和与深邃。接着,"烟拂山前一两重",描绘出烟雾轻拂的轻盈,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最后两句则通过霞光的描写,让整幅山景更显华丽,"生红锦障褁青峰",用锦缎的质感来比喻霞光的绚烂,使山水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整首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山如淡复如浓:傍晚的山色呈现出淡淡的蓝色和浓浓的红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 烟拂山前一两重:轻烟在山前轻轻拂动,形成了一层薄纱,增添了山的神秘感。
- 山背更将霞万疋:山的背后霞光万道,色彩斑斓,仿佛无数条绸缎般的光辉。
- 生红锦障褁青峰:用红色的霞光遮住了青色的山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生红锦障褁青峰”将霞光比作锦缎,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沉淀。
- 烟:代表着朦胧、梦幻的自然状态。
- 霞:象征美好和希望,常用来表达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暮山如淡复如浓”描绘的是哪种时间的景色?
- A. 早晨
- B. 傍晚
- C. 中午
- D. 夜晚
-
“生红锦障褁青峰”中的“红锦”用来比喻什么?
- A. 山
- B. 霞光
- C. 云
- D. 水
答案:1-B;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山水之美,但王维更注重于静谧的氛围,而杨万里的诗则更突出色彩的变化与动态的美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