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
时间: 2025-01-11 05:17: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
梅尧臣
鴈荡高高路莫通,衔芦秋翼入云峰。
山头水阔不见影,岩下沙平时有踪。
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
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高耸的鴈荡,通往山顶的路无法畅通,只有衔着芦苇的秋雁飞向云端的峰顶。山顶的水面辽阔,看不见水的倒影,岩石下的沙滩平坦,时常能看到雁的踪迹。千丈的高柱直插天际,却无缘闪烁的光辉,万千工匠的笔墨随意挥洒,轻重不一。身穿葛巾、脚踏蜡屐的我无法踏足此地,心中只羡慕那青翠的山峦一再重叠。
注释:
- 鴈荡:指的是鴈的栖息地,此处可能指一种景致。
- 衔芦:嘴里衔着芦苇,形容秋雁的迁徙。
- 千仞柱天:千仞形容高耸入云,柱天则形象地描绘高山峻岭。
- 葛巾蜡屐:葛巾是古代一种头巾,蜡屐是木屐,象征简单的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以景物描写见长,兼具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人常常游历山水,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以雄伟的山水景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高耸的鴈荡,强调了通往理想境地的艰难与不可及。诗人用秋雁的迁徙来引申人类的追求,渴望飞向更高的境界。
接着,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山头水阔不见影”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的广阔无垠与自我存在的渺小。此时,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千仞高山与自己的渺小,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自己“葛巾蜡屐未能著”,象征着他与高远理想之间的距离,尽管他心中向往那青翠的山峦,但却无法亲历其境。这种情感的深刻反映了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鴈荡高高路莫通”:高高的鴈荡,通往的路却无法到达。
- “衔芦秋翼入云峰”:秋天的雁衔着芦苇飞向云中的山峰。
- “山头水阔不见影”:山顶的水面宽广,却不见倒影。
- “岩下沙平时有踪”:岩石下的沙平坦,时常可以看到雁的踪迹。
- “千仞柱天何敛闪”:千丈高的高山直插天际,光辉却不见。
- “万工挥笔漫轻浓”:无数工匠随意挥洒笔墨,轻重不一。
- “葛巾蜡屐未能著”:我身着葛巾、蜡屐,却无法到达。
- “空羡青苍重复重”:只有羡慕那重叠的青翠山峦。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 “千仞柱天”以夸张手法强调山的高度,与“葛巾蜡屐”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
-
主题思想:
- 该诗通过描写高远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鴈:象征自由、追求理想的生命。
- 山水:代表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葛巾蜡屐: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鴈荡”指的是: A. 一种鸟类栖息地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山峰 -
诗人用“千仞柱天”来形容什么? A. 自己的渺小
B. 高山的巍峨
C. 水的广阔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 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但梅尧臣更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倾向于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梅尧臣《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的详细解析和学习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