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友路秀才赴举》

时间: 2025-01-25 23:31:43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

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

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友路秀才赴举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
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
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李友路秀才的关心和祝福。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世人对出身于显赫家庭的人的怜惜,虽然大家不言语,却都默默关注着秋山的景色。李友路在名门望族中成长,虽然环境优越,却在笔砚之间辛勤学习。荣华富贵在于名声,而他却因对学习的执着而放弃了官职的前程。诗人期待明年他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回到高堂之上,和家人一起开怀畅笑。

注释:

  • 相门:指显赫的家庭或门第。
  • 绮纨:华丽的丝绸,象征富贵的生活。
  • 笔砚:指书写的工具,象征勤学。
  • 荣亲:指带给亲人荣华富贵。
  • :指桂花,常用作科举的象征,表示成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陆扇,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以豪放、清新、洒脱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及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李友路的祝福,反映了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后辈学子的关切与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李友路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开篇即引入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显示出诗人对名门望族子弟的关注与反思。接着,诗人描绘了李友路在绮纨之中成长,却依然勤奋学习的形象,表明出身并不代表一切,努力学习才是关键。“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这句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李友路选择追求学问而非功名,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品格。最后,诗人以“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来寄托对李友路的期待,不仅期盼他能在科举中取得成功,也希望他能带给家庭快乐。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展现了刘禹锡对教育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感慨世人对富贵子弟的关注,虽无言却默默相望,暗示社会对名门子弟的偏见。
  2. 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描绘李友路在优越环境中仍勤奋读书的形象,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3. 荣亲在名字,好学弃官班:指出名声与荣华富贵的关系,李友路选择追求学问,放弃官职,体现出对知识的热爱。
  4. 伫俟明年桂,高堂开笑颜:寄托对李友路未来的期待,盼望他能在明年科举中取得成功,带来家庭的欢笑。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桂”与科举成绩关联,象征着成功。
  • 排比:通过并列的结构,突出诗人对李友路的期望和祝福。

主题思想:

诗歌集中反映了知识与努力的重要性,批判了社会对于出身的偏见,同时也表达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沉思。
  • 绮纨:代表富贵的生活,暗示环境对人的影响。
  • 笔砚:象征学习与知识,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重视。
  • :象征功名与成功,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相门”指的是: A. 贫困家庭
    B. 显赫家庭
    C. 学者之家
    D. 书院

  2. 诗人期待李友路明年能: A. 取得成功
    B. 放弃学习
    C. 回归故乡
    D. 担任官职

  3. 诗中“伫俟明年桂”中的“桂”象征: A. 秋天
    B. 书法
    C. 科举成功
    D. 诗歌

答案:1-B,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比较刘禹锡与杜甫在科举与社会现象的描写。两者都关注学子的命运,但杜甫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刘禹锡则更侧重个人的努力与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评析集》
  • 《刘禹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