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董监庙 熊孺登 〔唐代〕 仁杰淫祠废欲无,枯枫老栎两三株。 神乌惯得商人食,飞趁征帆过蠡湖。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仁杰废弃了那些过度的祠庙,只剩下几株枯萎的枫树和老栎树。神乌习惯了商人的供奉,随着商船飞过蠡湖。
注释: 字词注释:
- 仁杰: 指有德行的人,这里可能指某位官员或地方领袖。
- 淫祠: 指过多的、不必要的祠庙。
- 枯枫老栎: 形容树木枯萎、老态龙钟。
- 神乌: 传说中的神鸟,这里可能指乌鸦。
- 惯得: 习惯于得到。
- 商人食: 商人的供奉。
- 征帆: 远行的船帆。
- 蠡湖: 地名,具体位置需进一步考证。
典故解析:
- 仁杰废淫祠: 可能指某位有德行的人或官员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祠庙,以减少迷信和浪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孺登,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某位官员或地方领袖废除过多祠庙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迷信的批判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废弃的祠庙和枯萎的树木,反映了社会对过度迷信的批判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神乌惯得商人食”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乌鸦描绘成习惯于商人供奉的神鸟,暗示了商人迷信的行为。最后一句“飞趁征帆过蠡湖”,则通过乌鸦随船飞行的场景,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仁杰淫祠废欲无: 描述某位有德行的人废除了过多的祠庙,表达了对其行为的赞赏。
- 枯枫老栎两三株: 描绘废弃祠庙后的景象,只剩下几株枯萎的树木,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
- 神乌惯得商人食: 通过拟人手法,将乌鸦描绘成习惯于商人供奉的神鸟,暗示了商人迷信的行为。
- 飞趁征帆过蠡湖: 描述乌鸦随船飞行的场景,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拟人: 将乌鸦描绘成习惯于商人供奉的神鸟,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象征: 枯萎的树木象征着废弃的祠庙和简朴的生活,乌鸦则象征着迷信和神秘。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废弃祠庙和枯萎树木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度迷信的批判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乌鸦随船飞行的场景,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枫老栎: 象征着废弃的祠庙和简朴的生活。
- 神乌: 象征着迷信和神秘。
- 征帆: 象征着远行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仁杰”指的是什么? A. 有德行的人 B. 官员 C. 地方领袖 D. 神明
- “神乌惯得商人食”中的“神乌”指的是什么? A. 乌鸦 B. 凤凰 C. 鹰 D. 鹤
- 诗中的“蠡湖”是指什么? A. 地名 B. 湖名 C. 山名 D. 河名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熊孺登的《董监庙》: 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熊孺登的《董监庙》: 两者都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收录了熊孺登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提供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熊孺登的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