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水心先生二首》

时间: 2025-01-10 22:49:58

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水心先生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所学如山海,吁嗟不一施。
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
空郡来陪哭,无人敢撰碑。
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所学的知识像山海那样广博,却感慨没有一个人能将其施展出来。未曾听说有人去拜访箕子(古代的贤人),只见到有人为孔子(宣尼)作的悼词。空荡荡的郡城中前来陪葬的人,没人敢为其撰写碑文。纷乱的门徒中,谁能真正称得上是师长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吁嗟:叹息,感慨。
  • :施展,发挥。
  • 箕子:古代贤人,指的是周朝的箕子。
  • 宣尼:指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空郡:空旷的郡城,指地方寂寥。
  • 撰碑:撰写碑文,纪念逝者。
  • 纷纷:纷乱,杂乱的样子。
  • 弟子:门徒、学生。

典故解析

  • 箕子:箕子是周朝的一个贤人,曾辅佐周文王,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义礼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德裕,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豪放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对水心先生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先生博学却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正知识的追求与尊重的缺失。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水心先生的深切怀念与惋惜之情。开篇以“所学如山海”形容水心先生的学识渊博,然而接下来的“吁嗟不一施”却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似乎是在控诉社会对知识与智慧的不重视。

接下来提到“未闻访箕子,但见诔宣尼”,暗示在追求真正智慧的人中,像箕子这样的人被忽视,而为孔子撰写悼词的人却比比皆是,显示出社会对儒家经典的崇拜,却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

“空郡来陪哭”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追悼者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以“纷纷门弟子,若个解称师”收尾,质疑弟子们是否真的理解其师的教诲,令人深思。整首诗通过对比、反问等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真正学问的漠视,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悲凉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所学如山海:形容水心先生的学识广博深厚,如同大海与高山一般。
  2. 吁嗟不一施:感叹如此渊博的学问却没有人能去施展。
  3. 未闻访箕子:没有听说有人去拜访象箕子那样的贤者。
  4. 但见诔宣尼:只看到为孔子(宣尼)写的悼词。
  5. 空郡来陪哭:空荡的郡城里,只有为他陪葬的人。
  6. 无人敢撰碑:没有人敢为水心先生写碑文。
  7. 纷纷门弟子:许多门徒纷纷聚集。
  8. 若个解称师:却有谁能够真的称得上是他的老师呢?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箕子”与“宣尼”的对比,强调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被忽视,虚假的尊崇却被追逐。
  • 反问:最后一问引发读者深思,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水心先生深切的怀念,揭示了社会对真正智慧与才华的漠视,反映了诗人对教育与知识传承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海:象征知识的广博与深邃。
  • 箕子:象征真正的智慧与贤能。
  • 宣尼:象征被崇拜的表面文化。
  • 空郡:象征孤独与寂寞的追悼环境。
  • :象征对知识与智慧的不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所学如山海"中“山海”象征什么? A. 知识的渊博
    B. 地理的壮丽
    C. 自然的和谐美
    D. 道德的高尚

  2. 诗中提到的“箕子”代表了什么? A. 诗人自己
    B. 被忽视的贤人
    C. 孔子的门徒
    D. 贪婪的人

  3. 诗的最后一句“若个解称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弟子的赞美
    B. 对师的怀念
    C. 对无知的批判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刘克庄更为直接地批判了社会对知识的忽视,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