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夕不寐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每到炎天只愿秋,如何秋到却成愁。
官居也有寒蛩语,不似山间听得幽。
白话文翻译:
每当炎热的夏天,我总是期盼着秋天的到来,然而秋天一到却让我感到忧愁。
即使身居官位,也能听到寒蝉的低语,但却不如在山间听到的那样幽静。
注释:
- 炎天:炎热的夏天。
- 秋:指秋天,代表着收获和凉爽。
- 愁:忧愁,悲伤。
- 官居:身处官职。
- 寒蛩:寒蝉,秋天常听到的虫鸣。
- 幽:幽静,指宁静的环境。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提到的寒蝉和山间的幽静,常见于古诗词中,代表着自然的宁静和人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晚号山禽,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在诗歌创作中以清新、自然见长,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却因身处官场的压力与烦恼,未能如愿以享受秋天的宁静与美好,反而感到忧愁。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复杂情感。开篇便以“每到炎天只愿秋”引出主题,表现了对秋天的渴望。然而,当秋天真的到来时,却因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愁苦而感到失落。这种情感的反转让人深思,暗示着即使在自然的美好中,人的内心仍然可能因各种外部因素而感到不安。
“官居也有寒蛩语”一句,将官场的寒冷与自然的寒蝉声相联系,展现出诗人在官场中的孤独与无奈。与“山间听得幽”形成对比,表明诗人内心渴望的宁静与现实的纷扰之间的巨大落差。整个诗篇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欣赏,也有对人世纷扰的感叹,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到炎天只愿秋:表达了对秋天的渴望,炎热的夏季让人感到疲惫。
- 如何秋到却成愁:秋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快乐,反而引发忧愁。
- 官居也有寒蛩语:即使身处高位,也难以逃避内心的孤独与寒冷。
- 不似山间听得幽:对比官场的喧嚣与山间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官场的喧嚣与山间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寒蝉的声音被赋予了人性,暗示着孤独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在繁忙的生活中,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意象分析:
- 炎天:象征着烦躁与无奈。
- 秋:象征着希望与收获,但在此却是忧愁的源头。
- 寒蛩:代表孤独的声音,暗示内心的沉重。
- 山间:象征着宁静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秋天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渴望与欣喜
B. 忧愁与失落
C. 无所谓
答案:B -
“官居也有寒蛩语”中的“寒蛩”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虫鸣
B. 冬天的雪
C. 春天的花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山间”意味着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宁静的生活
C. 灾难的发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李白的诗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的忧虑与对自然的渴望。两者皆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情感,但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