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

时间: 2025-01-11 02:54:22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

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

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

巧作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
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
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
巧作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白话文翻译:

清风时不时地吹入燕子,紫色的殿宇似乎隐含着秋的气息。
温暖的风轻轻笼罩着铃阁,纤细的丝线挂在玉钩上。
窗中翡翠般的鸟儿在动,户外的水面如同精美的玉石在漂浮。
巧妙地将龙的姿态展现出来,长长地迎接飞燕的游玩。


注释:

  1. 清风:清凉的风,象征着自然的清新。
  2. :指燕子,这里寓意着春天和生机。
  3. 紫殿:紫色的殿宇,可能指宫殿或高雅的居所,象征着高贵和秋天的宁静。
  4. 暧暧:温暖、柔和的样子。
  5. 笼铃阁:可能指一种带铃铛的阁楼,增添了诗的氛围。
  6. 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手指。
  7. 玉钩:用玉石制成的钩子,象征精巧和美丽。
  8. 翡翠:一种美丽的鸟,象征着生机。
  9. 水精:水面如同精美的宝石,描绘了水的光泽。
  10. 盘龙势:龙的形态,寓意着力量和灵动。
  11. 飞燕游:飞翔的燕子,象征着自由和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峤(约708年-765年),字君彦,号青山,唐代诗人,曾任过多种官职,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李峤的诗歌多取材于自然景物,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帘》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生活宁静、和谐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峤的《帘》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展现出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摹,传达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诗中清风、燕子、紫殿等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清风的入侵,带来了温暖的气息,紫殿则象征着高贵和宁静的生活。整个诗歌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在细腻的描写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秋意。

诗中的“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二句,表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微风拂面的轻柔。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则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最后的“巧作盘龙势,长迎飞燕游”,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物的观察,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和灵动的无限向往。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体现了唐诗的高雅和细腻,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清风时入燕:清风偶尔吹入,暗示了春天的气息。
    • 紫殿几含秋:紫色的殿宇似乎带有秋意,映衬出季节的变换。
    • 暧暧笼铃阁:温暖的风笼罩着阁楼,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纤纤上玉钩:细长的物体挂在玉钩上,象征细腻和优雅。
    • 窗中翡翠动:窗内的翡翠鸟儿动,生动地描绘出生命的活力。
    • 户外水精浮:户外的水面如同美玉一般,展现出自然的灵动。
    • 巧作盘龙势:巧妙地展现出龙的姿态,表现出力量。
    • 长迎飞燕游:长长的迎接飞翔的燕子,象征着自由和快乐。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窗外的水面比作“水精”,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清风时入”。
    • 对仗:诗中有较好的对仗结构,如“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
  3.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清风: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带来生命的气息。
  • 燕子:象征着春天和生机,寓意着自由。
  • 紫殿:高贵、宁静的象征,表现出一种优雅的生活环境。
  • 铃阁:温暖、和谐的象征,体现出生活的细腻与美好。
  • 翡翠:生动的生命象征,代表着活力与灵动。
  • 水精: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灵动,象征着纯净。
  • 龙势:象征力量与灵动,体现出诗人的观察与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风时入燕”中的“燕”主要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2. “暧暧笼铃阁”中的“暧暧”表示什么样的状态? A. 寒冷
    B. 温暖
    C. 凉爽

  3. 诗中提到的“水精”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水的流动性
    B. 水的透明度
    C. 水的光泽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峤的《帘》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前者侧重于细腻的描写,后者则更注重意境的渲染。李峤的诗在词句上更加清新细腻,而王维的诗则展示了山水的广阔和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