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夕》
作者: 张乔 〔唐代〕
春恨复秋悲,秋悲难到时。
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
巷僻行吟远,蛩多独卧迟。
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怨恨又加上秋天的悲伤,秋天的悲伤却难以到来。
每当明亮的月夜,总是想起故乡的情景。
在偏僻的小巷中远行吟唱,听到蟋蟀独自卧在草丛中迟迟不愿入睡。
山溪的僧人和樵夫,早已约定好十年后再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恨:在此指对春天的思念和惆怅。
- 悲:指对秋天的忧伤。
- 明月夜:指月光明亮的夜晚,常引发思乡之情。
- 长起:长久地升起,表示思念的情绪。
- 巷僻:偏僻的小巷。
- 蛩:指蟋蟀,常用来形容秋天的夜晚。
- 独卧迟:独自卧在草丛中,迟迟不愿入睡。
- 溪僧:山溪边的和尚。
- 樵客:砍柴的人,通常指樵夫。
- 动别:即将分别。
- 十年期:约定十年后再相见。
典故解析:
“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常用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明月作为象征,常与离愁别绪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乔是唐代诗人,生于盛唐,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丽脱俗。
创作背景:
《秋夕》写于秋天,正值作者离乡在外,因而诗中充满浓厚的思乡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离别和思乡的普遍情感。
诗歌鉴赏:
《秋夕》以春秋交替之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首联“春恨复秋悲,秋悲难到时”通过对春与秋的情感对比,展示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春天的怨恨未减,秋天的忧伤却似乎在延迟而来,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接下来的“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描绘了诗人在月夜下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明月是思乡的象征,唤起了浓厚的情感共鸣。后两联“巷僻行吟远,蛩多独卧迟”通过描写偏僻小巷中的吟唱和蟋蟀的独卧,渲染了孤独的氛围,表现出诗人虽身处他乡却无法入睡的心情,传递出一种孤独和无奈。
最后一句“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则让整首诗有了一个情感的寄托,十年的约定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也暗示着离别的苦涩。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恨复秋悲:春天的怨恨与秋天的悲伤交替,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 秋悲难到时:秋天的悲伤似乎难以真正降临,暗示着心情的复杂。
- 每逢明月夜:每到明亮的月夜,思乡情愈加浓烈。
- 长起故山思:思念故乡的情感绵延不绝。
- 巷僻行吟远:在偏僻的小巷中独自吟唱,展示孤独的旅途。
- 蛩多独卧迟:蟋蟀在草丛中独自栖息,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溪僧与樵客:溪边的和尚和砍柴的客人,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动别十年期:即将分别,十年后再聚,表现人生中的别离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恨复秋悲”,形成声韵的和谐。
- 比喻:明月象征思乡情。
- 拟人:蟋蟀独卧,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四季的变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思乡与团圆。
- 秋:代表离愁与孤独。
- 巷:象征孤独的旅途。
- 蛩(蟋蟀):代表秋天的声音,象征孤独与寂静。
- 溪:水流象征时间的流逝,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月夜”象征什么?
A. 快乐 B. 思乡 C. 离别 -
“每逢明月夜”的意思是:
A. 每个晚上 B. 每当月亮明亮的夜晚 C. 每个阴天 -
“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中的“十年期”指什么?
A. 十年后再相见的约定 B. 十年后的祭奠 C. 十年内不再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杜甫《月夜忆舍弟》:探讨离愁与思念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比较张乔的《秋夕》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月夜与思乡,但张乔更强调孤独与时光的流逝,而李白则更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