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沣水涨》

时间: 2025-01-10 22:36:27

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

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吞。

槎梗方瀰泛,涛沫亦洪翻。

北来注泾渭,所过无安源。

云岭同昏黑,观望悸心魂。

舟人空敛棹,风波正自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沣水涨
——韦应物

夏雨万壑凑,
沣涨暮浑浑。
草木盈川谷,
澶漫一平吞。
槎梗方瀰泛,
涛沫亦洪翻。
北来注泾渭,
所过无安源。
云岭同昏黑,
观望悸心魂。
舟人空敛棹,
风波正自奔。

白话文翻译:

在夏天的雨水汇聚到万壑之中,沣水在黄昏时分汹涌而涨。河谷之间的草木都被水淹没,水流浩荡,把一切都吞没。木桩和树枝漂浮在水面上,波涛翻滚,浪花飞溅。北方的水流注入泾河与渭河,经过的地方都没有安静的源头。云雾笼罩的山岭在同样的昏暗中,我在这里眺望,心中感到惶惶不安。船上的人空着手收桨,眼前的风波正急速奔腾。

注释: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雨水聚集。
  • :指沣水,流经陕西的河流。
  • 澶漫:形容水流浩荡,淹没平地。
  • 槎梗:指漂浮在水面的树木或木桩。
  • 注泾渭:指北方的水流注入泾河和渭河。
  • 安源:意指安静的源头或出发点。
  • 悸心魂:心中不安,感到惊恐。
  • 敛棹:收起船桨,停止划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1年),字子云,唐代著名诗人,仕途不顺,晚年隐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观沣水涨》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游历至沣水边,见水涨情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他对自然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观沣水涨》是一首生动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夏季的雨后,目睹沣水的上涨,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力量。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水流的浩荡与草木的无奈。特别是“草木盈川谷,澶漫一平吞”,形象地展示了水流的汹涌与无情,仿佛将一切都淹没在波涛之中,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威力。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人生的感慨,北来的水流不断注入泾渭,而“所过无安源”则流露出诗人对生命及命运的思考,水流的无处不在与无情,仿佛暗示着人生的艰难与不安。最后,舟人面临风波而无能为力,象征着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惶惑与思索,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艺术性,展现了韦应物对自然与人生态度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夏雨万壑凑:描绘夏季的雨水汇聚到山谷,生动形象。
  2. 沣涨暮浑浑:沣水在傍晚涨起,水面浑浊且汹涌。
  3. 草木盈川谷:水淹没了河谷之间的草木,显示出水势的浩大。
  4. 澶漫一平吞:水流浩荡,吞没了平地。
  5. 槎梗方瀰泛:漂浮的木桩在水面上漂浮,增添了水面的动感。
  6. 涛沫亦洪翻:浪涛翻滚,水花四溅,表现出水流的剧烈。
  7. 北来注泾渭:北方的水流注入到泾河与渭河,象征着不断的流动。
  8. 所过无安源:水流经过的地方没有安静的源头,暗示着无常。
  9. 云岭同昏黑:山岭笼罩在阴云之中,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10. 观望悸心魂:诗人在此观望,心中感到不安。
  11. 舟人空敛棹:船上的人无奈地收起桨,象征着无力。
  12. 风波正自奔:风波急速奔腾,表现出自然力量的不可阻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生命的无常。
  • 拟人:水流似乎有意志,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沣水的涨势与自然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沣水: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舟人:代表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助与渺小。
  • 云岭:暗示环境的压抑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沣涨暮浑浑”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A. 清晨的宁静
    B. 黄昏时的水涨
    C. 大雪纷飞

  2. 诗中提到的“舟人”代表什么?
    A. 追求自由的人
    B. 在自然面前无力的人
    C. 渔夫

  3. “所过无安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命的希望
    B. 对命运的无奈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观沣水涨》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但《滕王阁序》更侧重于人文景观和抒情,而《观沣水涨》则侧重于自然景观及其对人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韦应物诗集》

以上内容为《观沣水涨》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