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时间: 2025-01-25 05:11:33

几回相见见还休。

说著泪双流。

又听画角鸣咽,都和作、一团愁。

云似絮,月如钩。

忆凭楼。

蕙兰情性,梅竹精神,长在心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回相见见还休。
说著泪双流。
又听画角鸣咽,
都和作一团愁。
云似絮,月如钩。
忆凭楼。
蕙兰情性,梅竹精神,
长在心头。

白话文翻译:

这诗中描写了几次相见又分离的情景,情感深厚,难以割舍。每次相见都忍不住泪水流淌,仿佛听到了画角的哀鸣,心中的愁苦交织在一起。云彩像绵绵的絮,月亮如钩一般,令人怀念在楼上独自回忆的时光。蕙兰的情义和梅竹的高洁精神,始终铭刻在心。

注释:

  • 几回:几次。
  • 相见见还休:见面后依依惜别,难以再相见。
  • 画角:古乐器,发出哀伤的声音。
  • 鸣咽:哭泣、悲鸣的声音。
  • 一团愁:所有的忧愁交织在一起。
  • 云似絮:云彩像绵絮一样轻柔。
  • 月如钩:月亮像钩子一样弯曲。
  • 凭楼:在楼上回忆、思念。
  • 蕙兰情性:形容人的性情如蕙兰般温柔。
  • 梅竹精神:形容人的精神高洁如梅竹。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蕙兰”与“梅竹”均为传统文化中的象征,蕙兰代表着高雅的情感与品格,而梅竹则象征着刚毅与高洁。诗人以此对比,展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生于吴江,擅长词,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

《诉衷情》写于诗人经历多次离别与思念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深切体验与对理想情感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诉衷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表达,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怅惘与对美好情感的执着。开篇的“几回相见见还休”便传达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情绪,紧接着的泪水和哀鸣则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诗中,云与月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蕴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和拟人,使得情感更加贴近生活,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最后的“蕙兰情性,梅竹精神”,不仅表明了作者对理想情感的追求,也体现出一种坚韧的内心力量,既有柔情又不失坚韧,构成了诗歌情感的多元性与深邃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回相见见还休:多次相见后又要分别,表现出对相聚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无奈。
  • 说著泪双流:谈话中不禁流泪,显示出深厚的情感。
  • 又听画角鸣咽:听到乐器的哀鸣,心中更添愁绪。
  • 都和作一团愁:所有的情感交织,形成一团愁苦。
  • 云似絮,月如钩: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 忆凭楼:在楼上回忆往昔,思念情人。
  • 蕙兰情性,梅竹精神:借用植物的象征,表达对理想情感与品德的追求。
  • 长在心头:这些情感与精神永存于心中。

修辞手法:

  • 比喻:云似絮,月如钩,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画角鸣咽,使得情感更加生动鲜明。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对美好情感的珍视,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世界中的复杂体验,既有柔情似水,又有坚韧不拔,展现出诗人对理想情感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轻柔与变幻,暗示情感的脆弱。
  • :代表孤独与思念,常常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 蕙兰、梅竹:象征着高洁的情感和品德,体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几回相见见还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奈
    • C. 愤怒
  2. “云似絮,月如钩”中的“云”象征什么?

    • A. 稳定
    • B. 轻柔与变幻
    • C. 坚韧
  3. 诗中提到的“蕙兰情性”主要指什么?

    • A. 亲情
    • B. 高雅情感
    • C. 友情

答案:

  1. B. 无奈
  2. B. 轻柔与变幻
  3. B. 高雅情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踏莎行》

诗词对比:

  • 比较《诉衷情》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忆,但《如梦令》更富有女性柔情与细腻,而《诉衷情》则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深沉与复杂。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古文观止》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