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无悔挽词四首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玉箸凝潮后,丝桐艺业余。
远涂憎早悟,旷度得中疏。
子逝今何遽,吾生孰与居。
岂无文士传,未有茂陵书。
白话文翻译:
在潮水退去后,玉箸静静地凝望,丝桐的琴音在业余时光中回荡。
远方的涂山之路,让我对早逝的事物感到惋惜,旷达的心境却让我感到内心的疏离。
如今子去得如此匆忙,余生又有谁与我相伴?
难道没有文人可以传颂,然而却没有人能写出像茂陵那样的佳作。
注释:
字词注释:
- 玉箸:指一种高贵的筷子,象征着生活的奢华。
- 丝桐:古代乐器,象征艺术和优雅。
- 远涂:远方的道路,可能暗指人生的旅程。
- 子逝:指亲友的去世,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 茂陵:指汉代诗人司马相如的墓,象征着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茂陵”是司马相如的故乡,代表着文学的辉煌和传承。诗人通过提及茂陵,表达了对文学传承的渴望和对逝去的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季常,号元之,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作者经历亲友离世之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以及对生命短暂、文学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感慨与对艺术的追求。诗的开头以“玉箸凝潮后”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惆怅的氛围,暗示着生活的变化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不舍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尤其是“子逝今何遽”的问句,直击心灵,令人动容。这种对逝者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认知。
在艺术层面,诗人巧妙运用意象,结合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风景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这种结合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挣扎。最后,诗人对文学传承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箸凝潮后:在潮水退去后的安静中,象征一种优雅与宁静。
- 丝桐艺业余:在闲暇之际,享受音乐的悠然自得。
- 远涂憎早悟:对遥远事物的惋惜与理解,暗示人生的不易。
- 旷度得中疏:心境开阔,却感到内心的空虚。
- 子逝今何遽:对逝去之人的痛惜,生动传达出内心的悲痛。
- 吾生孰与居:对孤独生活的反思,生存的意义何在。
- 岂无文士传:质疑文人是否能传颂其生平。
- 未有茂陵书:表达对文学成就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潮水的变化,暗示生命的无常。
- 对仗:如“远涂憎早悟”与“旷度得中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思念与对生命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以及对孤独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箸:象征奢华与优雅,暗示生活的美好。
- 丝桐:代表艺术与音乐,体现精神追求。
- 远涂:象征人生的旅程与未知。
- 子逝:代表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箸凝潮后”中“玉箸”指的是什么?
- A. 筷子
- B. 乐器
- C. 珠宝
-
“岂无文士传”中“文士”指的是哪类人?
- A. 学者
- B. 诗人
- C. 文人
-
诗中提到的“茂陵”是指谁的故乡?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司马相如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师道的诗更注重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白则着重于对故乡的怀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前者忧愁深沉,后者则更加抒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