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释氏禅经律论》

时间: 2025-01-11 14:18:46

释氏禅经律论,儒家传记诗书。

老君三六部真符。

止论一心两字。

了得一明心地,诸余土苴何须。

忘形忘气总归虚。

到此实非譬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释氏禅经律论
牧常晁 〔元代〕

释氏禅经律论,儒家传记诗书。
老君三六部真符。止论一心两字。
了得一明心地,诸余土苴何须。
忘形忘气总归虚。到此实非譬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谈论的是释教的禅宗经典和律法,和儒家的经典著作。老子的教义也有三十六部真经。止于讨论“一心”这两个字。若能领悟清晰的内心世界,那么其他的琐事又何必在意。忘却形体与气息归根结底都是虚无的。达到这种境界,实在不是一个比喻。

注释

  • 释氏:指佛教,特别是禅宗。
  • 禅经:佛教的经典,尤其是讲述禅宗思想的经文。
  • 律论:佛教律法的讨论与研究。
  • 老君: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其有真经。
  • 真符:真理的符号或标志。
  • 止论:停止议论,专注于某一问题的讨论。
  • 一心:内心的专注与明澈。
  • 明心地:清晰的内心状态。
  • 土苴:指世俗的杂念与琐事。
  • 忘形忘气:忘却身体的存在和气息的感受。
  • :指无形的状态,超脱的境界。
  • 非譬喻:不是比喻,真实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牧常晁,元代诗人,以其禅宗思想和对佛教、道教的探讨著称。他的作品普遍关注内心的清明和超然的境界。

创作背景:在元代,佛教与道教的思想逐渐影响文人的创作,牧常晁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诗词表达对心灵的思考与探寻。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释氏禅经律论》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内心的明澈与超然。词中提到的“释氏禅经律论”与“儒家传记诗书”,体现了作者对不同哲学思想的包容与融会贯通。通过对老君的提及,突显了道教思想对作者的影响,进一步引申至禅宗的核心概念。

全诗通过简短的句子,逐步引导读者思考何为“一心”,何为“明心地”。在感知了内心的明澈后,作者指出世俗琐事的无足轻重,强调了超越形体与气息的虚无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并非空谈,而是通过内省与领悟所获得的真实体验。

整首词展现了哲学的深度与灵性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对禅宗与道教的思考与融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哲理,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释氏禅经律论,儒家传记诗书。”:阐述了佛教与儒家经典的内容,显示了作者的博学。
  • “老君三六部真符。”:引入道教思想,强调老子的经典也有其真实的意义。
  • “止论一心两字。”:提到探讨的重点是“一心”这个简单但深刻的概念。
  • “了得一明心地,诸余土苴何须。”:强调透彻理解内心后,世俗事物显得微不足道。
  • “忘形忘气总归虚。”:探讨形体与气息的虚幻性,达到心灵的超然。
  • “到此实非譬喻。”:表明这种领悟并非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佛教与儒家、道教思想,突出内心的明澈与超然。
  • 拟人:赋予“心”以清明的特性,强调内心的状态。
  • 比喻:将世俗琐事比作“土苴”,以显示其轻微与无用。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明净与超越世俗琐事的智慧,强调了禅宗的核心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心:象征内心的明亮与智慧,代表清晰的自我认知。
  • :象征超脱与无形的境界,代表对物质世界的超越。
  • 土苴:象征世俗的纷扰与琐碎,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释氏”指的是哪种宗教?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
    D. 伊斯兰教

  2. “一心”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外在的事物
    B. 内心的专注与明亮
    C. 纷杂的思想
    D. 形体的存在

  3. 诗中提到的“忘形忘气”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形体和气息的重要性
    B. 超越形体的虚无境界
    C. 关注外在的物质
    D. 追求权力和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李白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观与情感的结合,而牧常晁的诗则更关注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哲理的思考。两者均体现了对超然境界的追求,但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禅宗与道教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