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耿拾遗归上都》

时间: 2025-01-11 01:49:15

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

穷海别离无限路,

隔河征战几归人。

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

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耿拾遗归上都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若为天畔独归秦,
对水看山欲暮春。
穷海别离无限路,
隔河征战几归人。
长安万里传双泪,
建德千峰寄一身。
想到邮亭愁驻马,
不堪西望见风尘。

白话文翻译:

如果你是为了归秦而在天边独自行走,
面对水流和山峦,春天即将结束。
无尽的离别让人感到前路漫漫,
隔着河流,战斗的人又有几人能归来?
长安的千里之外,泪水留下两行,
建德的千座山峰,寄托着我一身的思念。
想到邮亭,我愁苦得不忍再骑马,
无法忍受向西望去,看到那纷飞的尘土。

注释

  • 耿拾遗:耿,姓;拾遗,意指拾遗之士,古时指那些有才华却未被重用的人。
  • 天畔:天边,指远方。
  • 穷海:极远的海面,象征离别的无边无际。
  • 双泪:象征思念与离别的悲伤。
  • 建德:地名,古时指今浙江省建德市,寓意高峰皑皑,象征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君实,号志道。生于唐玄宗时期,后曾任职于朝廷,以诗名著称。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的友人耿拾遗即将返回上都(长安)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与思索。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及对战乱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诗歌鉴赏

《送耿拾遗归上都》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思念与忧虑细腻地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开篇以“若为天畔独归秦”引入,诗人设想友人孤独归去的情景,瞬间勾起了读者的思考。接着,诗人通过“对水看山欲暮春”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带有一种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接下来,诗人转向无尽的离别之路,表达了对战乱的担忧,尤其是“隔河征战几归人”一句,愈发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苦涩与无奈。长安万里传双泪,泪水是思念的具象化,浓烈而真实。最后的“想到邮亭愁驻马”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愁苦,表达了对友人归途的牵挂与不忍。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融入了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若为天畔独归秦:设想友人孤身归去,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心。
  • 对水看山欲暮春:描绘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渲染离别的愁绪。
  • 穷海别离无限路:离别的路途漫长而无尽,象征离愁的沉重。
  • 隔河征战几归人:战乱的背景中,归来的战士寥寥无几,增加了忧虑感。
  • 长安万里传双泪:遥远的长安,泪水流淌,象征思念的痛苦。
  • 建德千峰寄一身:千山万水中,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想到邮亭愁驻马:想到邮亭,心中愁苦,无法再前行。
  • 不堪西望见风尘:西望尘土飞扬,心中愁苦涌动,渲染出一种无奈和疲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与泪水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长安万里”“建德千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物(如水、山、春天)来表达情感,使情感更为深厚和真实。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离别、思念与战乱的主题,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战乱中人们命运的忧虑,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与人情的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思念。
  • :代表故乡与归属感。
  • :情感的直接表达,象征思念与离别的苦楚。
  • 风尘:象征战争与动荡,带有悲凉的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送耿拾遗归上都》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长卿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西安
    • C. 南京
    • D. 杭州
  3.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友人归途的忧虑?

    • A. 若为天畔独归秦
    • B. 隔河征战几归人
    • C. 长安万里传双泪
    • D. 不堪西望见风尘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送友人》 by 李白:

  • 主题:同样是送别,但情感更加豪放,展现友情的深厚与对未来的期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 主题:更多地反映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别离之感,情感上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