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临川道中》

时间: 2025-01-22 04:35:49

百卉千花了不存,堕溪飞絮看无痕。

家人自作清明节,老子来穿绿暗村。

日落啼鸦随野祭,雨余荒蔓上颓垣。

道边醉饱休相避,作吏堪羞甚乞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临川道中
陆游 〔宋代〕

百卉千花了不存,
堕溪飞絮看无痕。
家人自作清明节,
老子来穿绿暗村。
日落啼鸦随野祭,
雨余荒蔓上颓垣。
道边醉饱休相避,
作吏堪羞甚乞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象。百花凋零,只有无痕的絮飞落在溪水之上。家人自办清明节的祭祀,我却来到这幽暗的村庄。夕阳西下,乌鸦在野外啼叫,伴随着祭祀的气氛。雨后的荒草缠绕着破旧的墙垣。路边的酒醉之人,懒得避让,而我作为官吏,实在觉得羞愧,真想乞求一块墓地。

注释:

  • 寒食:指清明前的寒食节,古代民俗,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百卉千花了不存:形容春天的花卉已经凋谢,景象凋零。
  • 堕溪飞絮看无痕:柳絮飞落在溪水中,水面上没有留下痕迹。
  •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日。
  • 道边醉饱:形容酒醉的人在路边休息。
  • 作吏堪羞:作为官吏感到羞愧。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为了纪念他而设立。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连,反映了对逝者的缅怀。
  • 乌鸦啼叫:乌鸦常与阴郁、悲伤的情绪相联系,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以豪放、忧国忧民见长,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日衰之时,诗人常常以个人的旅行和经历反映社会的沧桑与人民的苦难。

诗歌鉴赏:

《寒食临川道中》是陆游在寒食节时写的一首颇具感伤情怀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忧愁与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开篇“百卉千花了不存”,简洁而有力地展现了春日花卉的凋零,仿佛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着,通过“堕溪飞絮看无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奈感,飞絮在水面上无影无踪,彰显了人事的短暂与虚幻。

诗中“家人自作清明节”,暗示着作者在外孤身一人的处境,与家人无法团聚的无奈,增添了悲凉的氛围。而“日落啼鸦随野祭”,则通过夕阳西下和乌鸦的啼叫,营造出一种肃穆的祭祀氛围,似乎在悼念已逝之人,反映出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

最后,路边醉饱的景象,表现了人们的无所事事,诗人却感到羞愧,强烈的反差使得诗的情感愈加深刻。整首诗在缅怀中流露出诗人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反思,使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带来的悲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卉千花了不存:春天的花草已然凋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2. 堕溪飞絮看无痕:飞絮落入溪水,水面无痕,强调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3. 家人自作清明节:家中亲人自行为清明节准备祭祀,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愧疚。
  4. 老子来穿绿暗村:自嘲自称,来到荒凉的乡村,暗示孤独与无助。
  5. 日落啼鸦随野祭:夕阳下乌鸦的啼叫与祭祀场面相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6. 雨余荒蔓上颓垣:雨后荒草缠绕着破墙,象征着衰败与凋零的景象。
  7. 道边醉饱休相避:路边醉酒的人不愿避让,表明社会的麻木与冷漠。
  8. 作吏堪羞甚乞墦:作为官吏感到羞愧,渴望一块土地,反映出内心的无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絮看无痕”,将生命的短暂比作飞絮,富有诗意。
  • 对仗:如“日落啼鸦随野祭”,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家人的思念,展现出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追忆与祭奠。
  • 飞絮: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乌鸦:常与哀伤、死亡相关联。
  • 荒蔓:象征着衰败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食节的起源与意义是什么? A. 纪念介子推 B. 祭祀祖先 C. 迎接春天
    答案:A

  2. “百卉千花了不存”中的“了”字主要表示什么? A. 完成 B. 消逝 C. 开始
    答案:B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清明》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杜甫)与《寒食临川道中》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但前者更偏向于对春天的赞美,后者则充满感伤与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