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梦忘为客,檐声忽唤愁。
亲庭未差远,佛屋不胜秋。
只么功名是,如今悟解不。
十年行路饱,谁不遣吾休。
白话文翻译:
我在旅途中做梦,竟然忘记自己是个客人,
忽然被檐下的雨声唤醒,心中不禁感到愁绪。
离家虽不算远,然而佛堂的冷清更加显得秋意浓重。
这功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今我能否领悟其意义?
十年的风雨旅程,我已饱受其累,谁能让我停下脚步呢?
注释:
- 旅梦:旅途中的梦,指在外游历时的梦境。
- 檐声:指屋檐下的雨声。
- 亲庭:家中的庭院,表示对家乡的思念。
- 佛屋:佛教寺庙,暗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功名:指名利地位,作者在反思人生的追求。
- 行路饱:即指在外行走、经历多了,饱受风霜的意思。
- 遣吾休:让自己休息,表示渴望停下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佛屋”与“功名”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名利的看法。杨万里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身世浮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体现了他作为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腊月,正值冬季,诗人在普明寺静坐,内心充满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反思。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杨万里在《腊夜普明寺睡觉二首》中,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在外游历时的孤独感与对家乡的思念。诗的开头“旅梦忘为客”,便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之中。梦中,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旅客,然而现实的“檐声”却将他唤醒,带来愁绪。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家乡和佛屋,表达了他对亲庭的思念和佛屋的冷清感受,这种对比更是突显了内心的孤寂。诗的最后两句则反映了他对功名的质疑与思考,经过十年的行走,诗人感到疲惫,对名利的追求似乎已无力再去追逐,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无奈的叹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功名与内心宁静之间,诗人选择了后者。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哲理的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南宋诗歌中的一颗明珠。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旅梦忘为客”:在旅途中的梦境中,诗人忘记了自己是个客人,暗示对游子的身份感到迷失。
- “檐声忽唤愁”:突然被屋檐下的声音惊醒,带来愁苦的情感。
- “亲庭未差远”:虽然离家不算远,但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
- “佛屋不胜秋”:佛堂的冷清与秋天的萧瑟相映成趣,突显孤独的感觉。
- “只么功名是,如今悟解不”:对名利的反思,表达对功名的困惑。
- “十年行路饱,谁不遣吾休”:经历了十年的风雨,诗人渴望能停下来休息。
-
修辞手法:
- 对比:旅梦与现实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矛盾。
- 拟人:檐声“唤愁”,赋予声音以情感。
- 象征:佛屋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名利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和旅途的疲惫感。
意象分析:
- 梦:象征着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 檐声:代表着现实的打扰与忧愁的唤醒。
- 亲庭:象征着归属感与温暖的家。
- 佛屋: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信仰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旅梦忘为客”中“客”指的是什么?
- A. 游子
- B. 朋友
- C. 家人
-
诗中提到的“佛屋”象征什么?
- A. 热闹
- B. 寂静
- C. 财富
-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疏离
- C. 不在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名利的思考,而杜甫则是在思念亲人的情感中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怀与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关注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