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时间: 2025-01-26 00:26: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作者:李白
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
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
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
衣剑照松宇,宾徒光石门。
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樽。
上陈樵渔事,下叙农圃言。
昨来荷花满,今见兰苕繁。
一笑复一歌,不知夕景昏。
醉罢同所乐,此情难具论。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在西园游玩的愉悦心情。他独自潇洒地走在世俗喧嚣之中,淡然处之,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虽然对当下的政治环境感到无奈,但他选择归隐故乡,享受悠闲的生活。诗中描绘了周围的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透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最后,诗人在醉酒中与友人共乐,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时光,表达了对友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释
- 潇洒:形容人自然、从容的样子。
- 嚣喧:指喧闹、嘈杂的声音。
- 拙薄:指才能平庸、缺乏。
- 栖闲:安静地栖息,闲适地生活。
- 旧壑:指老旧的山谷或壑沟。
- 华轩:华丽的车马或华丽的房屋。
- 衣剑:身披剑,象征侠义。
- 珍果:美味的果实。
- 芳樽:盛放美酒的酒樽。
- 樵渔事:砍柴和捕鱼的事情。
- 农圃:农田和园圃。
- 荷花:指盛开的荷花。
- 兰苕:指盛开的兰花和苕(荇菜)。
- 夕景昏:黄昏时的景色渐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常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与从弟幼成在西园相聚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亲友的珍视。诗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对友谊的赞美,与李白一贯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反映出他在政治动荡中的人生感悟。
诗歌鉴赏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是一首典型的李白风格的诗作,诗中展现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自潇洒”一句,既表明了李白的洒脱个性,也暗示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接下来的描写中,他通过对周围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中通过“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樽”表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抛却了尘世的烦恼。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正是李白诗歌的核心主题之一。
在最后的几句中,诗人通过“醉罢同所乐”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是深厚且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正体现了李白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短暂人生的感慨。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身自潇洒:我自己过得潇洒自如。
- 万物何嚣喧:周围万物何必喧闹。
- 拙薄谢明时:我虽才能平庸,但不愿在明时中受困。
- 栖闲归故园:我选择安闲地回到故乡。
- 二季过旧壑:游历过旧时的山谷。
- 四邻驰华轩:四周邻居的华丽车马疾驰而过。
- 衣剑照松宇:身披剑,映照松树的宇宙。
- 宾徒光石门:宾客友人聚集在光辉的石门。
- 山童荐珍果:山里的孩子为我们献上珍贵的果实。
- 野老开芳樽:乡间的老者为我们开启美酒的樽子。
- 上陈樵渔事:上面谈论砍柴和捕鱼的事情。
- 下叙农圃言:下面叙说农田和园圃的话题。
- 昨来荷花满:前几天来时荷花盛开。
- 今见兰苕繁:今天见到兰花和苕菜繁盛。
- 一笑复一歌:一笑再唱一曲。
- 不知夕景昏:不觉已是黄昏时分。
- 醉罢同所乐:醉酒后依然与朋友共享快乐。
- 此情难具论:这种情感难以用言语表达。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如“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樽”。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 排比:列举多个场景,增强诗的气氛与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人际关系,体现了李白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童:象征纯真和自然的童趣。
- 珍果:表示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美好。
- 芳樽:象征友谊与欢聚的美好时光。
- 荷花、兰苕:代表自然的繁盛与生命的活力。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名利
B. 享受自然与友谊
C. 忧国忧民
D. 隐居山林 -
“山童荐珍果”中的“荐”是什么意思? A. 送上
B. 拒绝
C. 隐藏
D. 销毁 -
诗中表现出李白对哪个季节的喜爱?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白的此诗更显洒脱与豪放,而王维则更注重清幽与静谧。李白通过酒与歌的描写,展现出一种人生的洒脱与对自由的追求,而王维则通过大自然的描绘,表达出一种人我合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