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仓皇问君父,忠孝两关心。
绝胜杞梁妇,惟知哭藁砧。
白话文翻译:
慌忙地问你父亲,忠心和孝道两者都在心头。
比起杞梁的妻子更胜一筹,她只知道为父亲的死而哭泣。
注释:
- 仓皇:形容慌忙、急切的状态。
- 君父:指对方的父亲。
- 忠孝:忠于国家和孝敬父母,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 杞梁妇:指杞梁的妻子,典出《左传》,她因丈夫死去而悲痛欲绝,成为忠贞的象征。
- 藁砧:古代用以砸米的工具,象征着悲痛和哀伤。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杞梁妇”出自《左传》,传说杞梁的妻子因丈夫战死而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成为古代贤妻的象征。诗人用此典故来强调“忠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暗示对比的对象在情感上的局限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聋吟,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作品多以豪放、沉郁见长,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
《辟司徒妻》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地位不稳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忠孝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歌鉴赏:
《辟司徒妻》通过短短四句,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忠孝理念的反思。首句“仓皇问君父”透露出一种急迫和不安,表现了诗人对父亲的关怀与对忠孝的深思。接着“忠孝两关心”,进一步强调了忠孝在古代社会中的两重性,既是对父亲的孝道,也是对国家的忠诚。与“杞梁妇”相对照,诗人指出,尽管那位妇人以悲痛示人,但她的忠诚却仅限于情感的表达,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妇女在忠孝方面的期望与现实的失落,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追求与对当时社会的思考。这种情感交织与思想交锋,使得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仓皇问君父:诗人以“仓皇”开头,表现了紧迫感,紧接着向对方的父亲致以关怀。
- 忠孝两关心:在这种关心中,忠与孝并重,展现出一种深厚的责任感。
- 绝胜杞梁妇:直接提到“杞梁妇”,表示诗人对她忠诚的赞美,但同时也带有对她情感的局限性的批判。
- 惟知哭藁砧:强调杞梁妇的悲伤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刻理解忠孝的真正意义。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君父”与“杞梁妇”,展现忠孝的多重含义与局限性。
- 典故:引用“杞梁妇”使诗意更为深厚,借古喻今。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忠孝与情感的探讨,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显示出诗人对社会人情冷暖的敏锐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仓皇:象征着慌乱与不安。
- 忠孝:代表着古代士人的理想与道德标准。
- 杞梁妇:象征着传统妇女的忠贞与情感深度。
- 藁砧:代表着悲伤与哀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仓皇问君父”中的“仓皇”意为: A. 安静
B. 慌忙
C. 固定 -
“绝胜杞梁妇”提到的“杞梁妇”象征: A. 忘恩负义
B. 忠贞不渝
C. 忍辱负重 -
诗中提到的“藁砧”象征: A. 快乐
B. 悲伤
C. 富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探讨忠与孝的主题。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情感与家国之间的挣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出豪放与生命的热情,尽管主题不同,但同样关心人性深层的情感。
- 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样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反映了社会的冷暖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提供了对该诗及其时代背景的全面理解。
- 《古典诗词鉴赏》:深入解析古代诗词的风格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