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时间: 2025-01-25 23:06:05意思解释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原文展示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
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
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
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白话文翻译
落日时分,古城的角落,我举杯劝你留步。长安的路途遥远,何必在风雪中耗费自己的貂裘呢?我已经散尽了黄金,不再在意秦楼上人们的怨言,只想回去与沙鸥嬉戏。明天夜晚,我将乘小舟离去,月光将带走我的离愁。关于功名的事,我年纪尚轻,又何时能够休息呢?书籍读了万卷,身心必须回到古代的伊、周。不要像班超那样轻易放下笔,纵使得到了封侯万里的荣耀,最终也只能憔悴地老在边疆。如今又在哪里可以依靠刘客,寂寞地在高楼上赋诗呢?
注释
- 古城角:指古代城墙的角落,象征孤独与历史的沉淀。
- 貂裘:指用貂皮做的衣服,表示奢华。
- 秦楼:指秦朝楼阁,象征繁华与权力。
- 沙鸥:指海鸥,象征自由。
- 班超:汉代名将,因投笔从戎而被称道。
- 刘客:指刘伶,魏晋时期的名士,代表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词作中常融入豪情壮志与个人情感,风格奔放,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风雨飘摇之时,诗人内心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交织,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是一首情感深邃、意境辽阔的词。开篇以“落日古城角”引出孤寂的景象,作者以酒劝友,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人的珍重。长安路远,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借风雪与貂裘的对比,表现出对奢华生活的冷淡态度,反映出诗人对物质的超然。
“散尽黄金身世”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于财富与名利的淡泊,表明了他已然看透浮华,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归计狎沙鸥”则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在的渴求。
接下来的“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与焦虑,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推崇与向往,渴望通过学习来达成精神上的超越。
最后“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对友谊的渴望,传达了诗人在孤独中思索的复杂心情。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将个人情怀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辛弃疾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深邃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落日时分,古老城墙的角落,我举杯劝你留下。
- “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长安的路途遥远,为何要在风雪中消耗你的奢华衣物。
- “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我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财富,不再在意秦楼上人们的怨言。
- “归计狎沙鸥”:我只想回去与沙鸥一起嬉戏。
-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明天夜晚,我将乘扁舟离去,月光将承载我的离愁。
-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关于功名的事,我尚年轻,何时才能停下追求?
- “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读了万卷书,身体与精神应归于古代的伊、周。
-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不要像班超那样轻易放下笔,即使得到了封侯万里的荣耀。
- “憔悴老边州”:最后也只能憔悴地老在边疆。
- “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如今在哪里可以依靠刘客,孤独地在高楼上赋诗?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奢华生活与自然自由的对比,展现诗人内心的矛盾。
- 比喻:如“月载离愁”,将月亮拟人化,传达情感的细腻。
- 排比:整首词多处使用排比,增强了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辛弃疾对人生、功名、自由与友谊的深思,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及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古城角:代表历史的沉淀与孤独。
- 貂裘:象征奢华与物质欲望。
- 沙鸥:象征自由与自然。
- 扁舟:象征旅行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辛弃疾的“散尽黄金身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C. 对未来的期望
D. 对友谊的重视 -
“莫学班超投笔”中班超代表了什么? A. 军事才能
B. 文化追求
C. 荣耀与权势
D. 个人理想
答案:
- B. 唐朝
- B. 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 C. 荣耀与权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都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时间与理想的感慨,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无奈的反思与对自由的追求。
粗略解读:两个作品都运用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然而辛弃疾的作品更显沉重,反映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而苏轼的作品则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考与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