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细湿春光,霏霏破夕阳。
卧闻惊倦枕,起看入虚堂。
映叶莺犹啭,争泥燕正忙。
闲愁无遣处,谁与共飞觞?
白话文翻译:
细细的春雨湿润了光线,轻柔的雨雾打破了夕阳的余晖。
躺在床上听着雨声,打了个盹儿,起身看看空荡荡的厅堂。
映在树叶上的黄莺仍在啼唱,忙着筑巢的燕子在泥土中忙碌。
闲愁无处可发泄,谁能陪我一起举杯共饮?
注释:
- 细细湿春光:细细的雨水滋润了春天的光景。
- 霏霏破夕阳:细雨轻轻洒落,打破了夕阳的宁静。
- 卧闻惊倦枕:躺在床上,听着雨声,打了个盹儿,醒来时感到惊醒和疲倦。
- 入虚堂:走进空荡荡的厅堂。
- 映叶莺犹啭:映在树叶上的黄莺仍在歌唱。
- 争泥燕正忙:燕子们正在忙着找泥土筑巢。
- 闲愁无遣处:心中的愁苦无处发泄。
- 共飞觞:一起举杯畅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内容多涉及国家兴亡、个人理想等。他的创作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陆游在生活中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闷。诗中表现了他对春雨的细腻观察,以及在这春雨中对生活的思索和对友人的渴望,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陆游的《小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意境,诗的开头“细细湿春光,霏霏破夕阳”便为整首诗奠定了温柔而略带忧伤的基调。春雨轻柔地洒落,仿佛在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同时又打破了夕阳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恍惚而又朦胧的氛围。接下来的“卧闻惊倦枕,起看入虚堂”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失落,似乎在这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春日的生机,“映叶莺犹啭,争泥燕正忙”,黄莺的歌唱与燕子的忙碌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前者代表了生活的美好,后者则象征着生命的繁忙。最后一句“闲愁无遣处,谁与共飞觞?”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充满了对友谊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与深邃思考,体现了他对友谊的渴望和内心的孤独,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细湿春光:描绘春雨的细腻,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霏霏破夕阳:展现雨雾轻盈的景象,打破了傍晚的静谧。
- 卧闻惊倦枕:表现诗人躺在床上听雨,感受到惊醒与疲惫。
- 起看入虚堂:起身查看空荡荡的厅堂,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 映叶莺犹啭:黄莺仍在歌唱,象征生命的活力。
- 争泥燕正忙:燕子忙于筑巢,表现春天的繁忙景象。
- 闲愁无遣处:愁苦无处发泄,显示出内心的无奈。
- 谁与共飞觞:渴望与友人共饮,表达对友情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雨比作细细的光线,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黄莺和燕子的活动赋予了生命,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
- 对仗:如“映叶莺犹啭,争泥燕正忙”,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的感悟,以及在美好自然中对友谊的渴望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黄莺:代表生机与快乐。
- 燕子:象征着家庭与繁忙的生活。
- 虚堂:体现了内心的空虚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细湿春光”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光景
B. 春天的雨水
C. 夏天的阳光 -
“映叶莺犹啭”中的“莺”指的是什么鸟? A. 燕子
B. 黄莺
C. 鹦鹉 -
诗人感到“闲愁无遣处”,这说明了什么? A. 诗人很快乐
B. 诗人内心孤独
C. 诗人有很多朋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陆游《小雨》与杜甫《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雨景,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强调雨水对大地的滋润与生机。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对比,可以看出诗人们在面对自然景象时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思考,丰富了我们对古诗的理解。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