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香山》

时间: 2025-01-11 05:56:19

常恐尘纷汩寸心,好山时复一登临。

长风将月出沧海,老柏与云藏太阴。

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

丹崖不用题名姓,俯仰人间又古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香山
张养浩

常恐尘纷汩寸心,好山时复一登临。
长风将月出沧海,老柏与云藏太阴。
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
丹崖不用题名姓,俯仰人间又古今。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担心尘世的纷扰侵扰我的内心,所以时常希望能重登这美好的山。
长风将明月从大海升起,苍老的柏树与云朵隐匿在太阴之下。
千间的宝刹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渺小,残存的碑刻却失去了辽金的辉煌。
这丹色的崖壁上不需要题写我的名字,仰望与俯视之间,人间的历史在我心中交错。

注释:

  • 尘纷:指世间的纷扰与杂事。
  • 寸心:指内心,寸心即为微小的心灵。
  • 长风将月出沧海:比喻长风将明月从大海中升起,描绘自然之美。
  • 老柏:古老的柏树,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 宝刹千间:形容寺庙的宏伟与壮观。
  • 辽金:指辽朝和金朝,历史上强盛的王朝。

典故解析:

  • 宝刹:佛教寺庙的美称,常用来象征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 残碑:残存的碑刻,指历史的遗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辉煌。
  • 丹崖:红色的山崖,通常与高耸的山峰和绝美的自然景观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50年-1320年),元代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出身于士族家庭。他的诗歌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游香山》是在张养浩游览香山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尘世烦扰的逃避。香山以其秀丽的山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成为文人游览的胜地。

诗歌鉴赏:

《游香山》是张养浩的一首经典山水诗,诗中呈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思考。开篇“常恐尘纷汩寸心”,点明了作者内心对纷扰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刻。接着,诗人描绘了长风与明月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香山的自然美。诗中“老柏与云藏太阴”,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也暗示了生命的悠久与深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后两句“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则引入了历史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反思历史的变迁。最后一句“丹崖不用题名姓”,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归属感,仰望与俯视之间,诗人感受到时光的交错,体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恐尘纷汩寸心”:表达内心对世俗纷扰的恐惧与不安。
    • “好山时复一登临”:渴望重游美好的山水,寄托对自然的向往。
    • “长风将月出沧海”:描绘壮丽自然景象,长风与明月的结合充满诗意。
    • “老柏与云藏太阴”:老柏树的存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深邃。
    • “宝刹千间穷土木”:形容寺庙的宏伟与壮丽,反映文化的厚重。
    • “残碑一片失辽金”:历史的沧桑,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丹崖不用题名姓”:表达诗人对名利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归属感。
    • “俯仰人间又古今”:在俯视与仰望中,感受到历史的交错与人间的复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柏与云藏太阴”,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比喻:如“长风将月出沧海”,增强了意境的生动性。
    • 象征:宝刹与残碑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香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尘纷:象征世俗的烦扰与纷争。
  • 长风与明月:象征自然之美与生命的光辉。
  • 老柏:象征坚韧与时间的流逝。
  • 宝刹与残碑:象征文化的积淀与历史的变迁。
  • 丹崖:象征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风将月出沧海”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人生的变迁
    • B. 自然的壮丽
    • C. 文化的积淀
  2. “宝刹千间穷土木”中的“土木”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建筑材料
    • C. 历史遗迹
  3.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渴望追求
    • B. 轻视与超脱
    • C. 忧虑与困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游香山》《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多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而《游香山》则更为宁静与淡泊。
  • 《游香山》《江雪》:两首诗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江雪》更显孤独与清冷,而《游香山》则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概论》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