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辞座主侍郎
杜荀鹤
一饭尚怀感,况攀高桂枝。
此恩无报处,故国远归时。
只恐兵戈隔,再趋门馆迟。
茅堂拜亲后,特地泪双垂。
白话文翻译:
一顿饭的恩情我尚且心存感激,更何况是攀登高贵的桂树呢?
这份恩情无处回报,故乡遥远归来的时刻将至。
只怕战乱会阻隔,再次走进门馆的时日会推迟。
在茅屋拜见亲人之后,我特意流下双泪。
注释:
- 一饭:一顿饭。这里指的是恩情或款待。
- 高桂枝:桂树的高枝,象征高贵、荣华。
- 恩无报处:没有地方可以报答这份恩情。
- 故国:指作者的故乡。
- 兵戈:指战争和冲突。
- 门馆:门第和馆舍,指家或亲友的住处。
- 茅堂:茅草搭建的房屋,指简陋的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子美,号青雀,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3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生活的细节,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荀鹤离开任职的地方,辞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恩情的感激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首句“一饭尚怀感”,用“一饭”来引出对恩情的感激,体现了作者的品德和对朋友的珍视。接下来的“况攀高桂枝”,则用桂树的高贵象征朋友的地位,进一步强调了恩情的珍贵。
诗的中间部分“此恩无报处,故国远归时”,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愁苦。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回报这份恩情,而故乡又遥不可及,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此刻显露无遗。接着“只恐兵戈隔,再趋门馆迟”,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战乱可能使得自己无法再见好友。
最后一句“茅堂拜亲后,特地泪双垂”,在拜见亲人后流下泪水,既是对亲情的感动,也是对友谊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的交织,突出了诗人在动荡时代对人情冷暖的敏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饭尚怀感”:一顿饭的恩情我仍心存感激。
- “况攀高桂枝”:更何况是攀登高贵的桂树,象征着更大的恩情。
- “此恩无报处”:对这样的恩情没有地方可以回报。
- “故国远归时”:故乡遥远,回归的时刻即将来临。
- “只恐兵戈隔”:只怕战乱会阻隔我与友人的再见。
- “再趋门馆迟”:再次走进门馆的时日会推迟。
- “茅堂拜亲后”:在茅屋里拜见亲人之后。
- “特地泪双垂”:我特意流下双泪,表达我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一饭”和“高桂”的对比,强调恩情的不同层次。
- 象征:桂树象征着高贵和荣耀,代表朋友的地位。
- 排比:在情感的表达上,前后句构成排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恩情的感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隔阂的忧虑,体现了作者对人情的敏感与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一饭:代表着恩情的基本单位,象征人际间的温暖。
- 高桂枝:象征高贵、荣华,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与情感。
- 茅堂:象征着朴素的生活与真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桂枝”象征什么?
- A. 低贱的生活
- B. 高贵的地位
- C. 普通的友谊
-
“一饭尚怀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激?
- A. 自己的成就
- B. 朋友的恩情
- C. 自然的馈赠
-
诗中提到的“兵戈”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旅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多聚焦于家庭亲情,反映社会动荡带来的离散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杜荀鹤传》
- 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章,涉及唐代诗歌的风格及其社会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