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陈先辈及第(峤)》

时间: 2024-09-19 21:38:46

今年春已到京华,天与吾曹雪怨嗟。

甲乙中时公道复,

朝廷看处主司夸。

飞离海浪从烧尾,咽却金丹定易牙。

不是驾前偏落羽,锦城争得杏园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陈先辈及第(峤) 黄滔 〔唐代〕 今年春已到京华,天与吾曹雪怨嗟。甲乙中时公道复,朝廷看处主司夸。飞离海浪从烧尾,咽却金丹定易牙。不是驾前偏落羽,锦城争得杏园花。

白话文翻译:

今年春天已经来到了京城,上天赐予我们消除怨恨的机会。在科举考试中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朝廷在选拔官员时得到了主考官的赞扬。像鲤鱼跃龙门一样,从海浪中飞跃而出,吞下金丹后,易牙的技艺也变得稳定。并非在皇帝面前羽毛偏落,而是在锦城争夺杏园的花朵。

注释:

  • 京华:指京城,即长安。
  • 吾曹:我们这些人。
  • 甲乙中时:指科举考试中的甲乙两科。
  • 公道复:公平公正地恢复。
  • 主司:主考官。
  • 烧尾:古代传说中鲤鱼跃龙门后尾巴被烧,比喻科举及第。
  • 金丹:道教中的仙丹,比喻学问或才能。
  • 易牙:春秋时期著名的厨师,比喻技艺高超的人。
  • 驾前:在皇帝面前。
  • 锦城:指成都。
  • 杏园花: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田园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陈先辈科举及第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社会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及第意味着个人前途的光明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诗中提到的“甲乙中时公道复”反映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而“朝廷看处主司夸”则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陈先辈科举及第的喜悦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飞离海浪从烧尾”比喻陈先辈的科举成功,而“咽却金丹定易牙”则暗示其学问或才能的提升。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科举及第的荣耀,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才的赞赏和对社会公平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年春已到京华:春天已经来到了京城,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天与吾曹雪怨嗟:上天赐予我们消除怨恨的机会,暗示陈先辈的及第带来了喜悦。
  3. 甲乙中时公道复:在科举考试中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4. 朝廷看处主司夸:朝廷在选拔官员时得到了主考官的赞扬,显示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5. 飞离海浪从烧尾:像鲤鱼跃龙门一样,从海浪中飞跃而出,比喻陈先辈的科举成功。
  6. 咽却金丹定易牙:吞下金丹后,易牙的技艺也变得稳定,暗示陈先辈的学问或才能得到了提升。
  7. 不是驾前偏落羽:并非在皇帝面前羽毛偏落,意味着陈先辈的及第并非偶然。
  8. 锦城争得杏园花:在锦城争夺杏园的花朵,比喻陈先辈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离海浪从烧尾”和“咽却金丹定易牙”都是比喻手法,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象征:如“杏园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或人才,增强了诗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庆祝陈先辈科举及第,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赞赏和对社会公平的期待。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诗中展现了科举及第的荣耀和人才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京华:象征着权力和文化的中心。
  • 烧尾:象征科举及第的艰难和荣耀。
  • 金丹:象征学问或才能的提升。
  • 杏园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或人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烧尾”比喻什么? A. 科举及第 B. 学问提升 C. 技艺高超 D. 社会地位 答案:A

  2. 诗中的“金丹”象征什么? A. 学问提升 B. 社会地位 C. 科举及第 D. 技艺高超 答案:A

  3. 诗中的“杏园花”象征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人才 C. 社会地位 D. 学问提升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及第的渴望和对社会公平的期待。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赞赏和对社会公平的期待。

诗词对比:

  • 黄滔的《喜陈先辈及第(峤)》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都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及第的喜悦和对社会公平的期待,但黄滔的诗更加注重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黄滔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