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
时间: 2025-01-11 05:56: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
韦庄〔唐代〕
半掩朱门白日长,
晚风轻堕落梅妆。
不知芳草情何限,
只怪游人思易伤。
才见早春莺出谷,
已惊新夏燕巢梁。
相逢只赖如渑酒,
一曲狂歌入醉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时节,诗人在白日渐长的日子里,感受到轻柔的晚风吹拂,落下了梅花的妆容。对芳草的情感不知有多深,但只怪游人思绪容易受伤。刚看到早春的黄莺飞出山谷,便已惊动了新夏的燕子在屋梁上筑巢。相逢只靠如同渑水般的美酒,一曲狂歌带我进入醉乡。
注释
- 朱门:指红色的大门,象征富贵人家的门。
- 落梅妆:指梅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暗指春天的妆容。
- 芳草:指春天的草木,象征美好的事物。
- 游人:指游历的人,常用以表达思乡或感伤的情绪。
- 如渑酒:比喻美酒,渑水是古代名水,象征清醇的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庄(836年-910年),字梦符,唐末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多情且富有音乐性而被称道。韦庄的诗风典雅,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暮时节,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与夏的交替,带来了一种无奈与思索,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游人的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末夏初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的开头以“半掩朱门白日长”引入,朱门象征着富贵和安逸,但“白日长”暗示着光阴的延续与流逝。接着,诗人描绘了晚风轻轻吹拂,落下梅花的妆容,展现了春日的温柔与美好。
“芳草情何限”一句,抒发了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无尽思念,同时也暗示了游人的忧伤,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随后,诗人用“才见早春莺出谷,已惊新夏燕巢梁”来描绘春夏交替的瞬息万变,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最后,诗人通过“相逢只赖如渑酒,一曲狂歌入醉乡”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聚的珍贵,以及在美酒与歌声中忘却烦恼的渴望。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半掩朱门白日长”:描绘了富贵人家的门半掩着,象征着一种隐秘的生活,白天的延长则暗示着岁月的流逝。
- 第二句“晚风轻堕落梅妆”:晚风轻拂,梅花的花瓣如妆容般飘落,渲染出春日的柔和与美丽。
- 第三句“不知芳草情何限”:对春草的情感愈发深沉,但又感慨其无尽。
- 第四句“只怪游人思易伤”:游人因思念而感受到伤感,表露出一种无奈与忧伤。
- 第五句“才见早春莺出谷”:早春的黄莺刚刚飞出山谷,象征着生命的开始。
- 第六句“已惊新夏燕巢梁”:新夏的燕子已经开始在屋梁上筑巢,时间的流逝在一瞬之间。
- 第七句“相逢只赖如渑酒”: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如同美酒,象征着珍贵与欢愉。
- 第八句“一曲狂歌入醉乡”:歌声将人带入醉乡,表现了对生活的享受与逃避烦恼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美好与游人的情感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晚风和梅妆的描写让自然景象充满生机和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门:象征富贵与安逸,同时也有隐秘之意。
- 梅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象征着自然的柔美。
- 芳草:象征生命的延续和春天的希望。
- 莺、燕:分别代表春夏的生机与变化,反映了季节的流转。
- 美酒与歌声: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朱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富贵与安逸
B. 贫穷与落魄
C. 战斗与征服
D. 乡村与田园 -
诗中提到的“芳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疲惫 -
诗人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 A. 无所谓
B. 愉快
C. 感慨与无奈
D. 兴奋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韦庄 vs. 杜甫:韦庄的《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
以上内容为《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