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翠樊亭》

时间: 2025-02-04 17:11:37

何郎爱山知贵目,不着芒鞋踏空谷。

诛茅结竹函丈间,坐揖崔嵬绕江绿。

我亦寻幽不惮远,半世一身随转毂。

峰峦过眼已成梦,南北空嗟髀消肉。

羡公登亭如历块,睥睨乾坤轻一芥。

春繁妩媚发奇姿,秋净孤高见真态。

固知静者自超诣,世上憧憧良足隘。

知愚何止三十里,咫尺须论百千界。

四时秀色仍盘礴,笔下云烟醉中落。

雕搜苦欲觑天巧,造物有灵应作恶。

蓬莱方壶或上下,纷纷陵谷今非昨。

傥令夸子与宵遁,胸中赖有藏山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郎爱山知贵目,不着芒鞋踏空谷。
诛茅结竹函丈间,坐揖崔嵬绕江绿。
我亦寻幽不惮远,半世一身随转毂。
峰峦过眼已成梦,南北空嗟髀消肉。
羡公登亭如历块,睥睨乾坤轻一芥。
春繁妩媚发奇姿,秋净孤高见真态。
固知静者自超诣,世上憧憧良足隘。
知愚何止三十里,咫尺须论百千界。
四时秀色仍盘礴,笔下云烟醉中落。
雕搜苦欲觑天巧,造物有灵应作恶。
蓬莱方壶或上下,纷纷陵谷今非昨。
傥令夸子与宵遁,胸中赖有藏山壑。

白话文翻译:

何郎(何满子)爱山,知道山的珍贵与美丽,可他不穿草鞋,踏入空谷中。
他在竹林中搭起茅屋,坐着与崔嵬的山峦相对,江水环绕着绿意。我也寻求幽静,不怕路途遥远,半生都随车转动。
眼前的山峰已成梦,南北只叹息我消瘦的肉体。
羡慕你在亭子上,像置身于块石之上,俯瞰天地,轻如一芥。
春天繁花似锦,妩媚而奇特,秋天清净孤高,展现真态。
我知道静谧之人自能超越,世间的喧嚣对他来说都显得狭隘。
愚昧又何止三十里,咫尺之间也须论百千个界限。
四季的美丽依然盘旋,笔下的云烟醉中飘落。
雕虫小技苦于想窥探天工,造物主有灵气,却常常作恶。
蓬莱方壶或上下,纷纷的山陵谷今非昔比。
如果让我夸耀与夜长逃,胸中至少有山壑藏匿。

注释:

  1. 何郎:指何满子,古代隐士,热爱自然。
  2. 芒鞋:草鞋,形容简朴的行装。
  3. 诛茅:指搭建茅屋。
  4. 崔嵬:形容山峦高耸。
  5. 随转毂:比喻生活随波逐流。
  6. 羡公:羡慕那位公子。
  7. 睥睨:俯视,轻视。
  8. 春繁妩媚:春天繁茂而妩媚。
  9. 秋净孤高:秋天清澈而孤高。
  10. 静者自超诣:安静的人自能超越世俗。
  11. 知愚:知道愚昧。
  12. 四时秀色:四季的美好景色。
  13. 雕搜:细致的追求。
  14. 蓬莱方壶:传说中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弥逊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山林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渗透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题翠樊亭》是一首表现对自然景色热爱与对隐逸生活向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亭台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安宁的渴望。李弥逊通过对“何郎”的描写,引入了对自然和高洁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峰峦过眼已成梦”,暗示了世间繁华如梦,而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

整首诗意境深远,前半部分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与隐士的生活,后半部分则反思世俗生活的繁杂与无常,表达了对“静者”的羡慕与崇敬。李弥逊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诗中四季的描写更是生动,春夏秋冬的轮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显示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郎爱山知贵目:何郎钟爱山水,明白其珍贵与美丽。
  • 不着芒鞋踏空谷:他不穿草鞋,轻松踏入空旷的山谷。
  • 诛茅结竹函丈间:在竹林中搭建茅屋,隐居于世。
  • 坐揖崔嵬绕江绿:坐在山亭中,目睹山峦与江水的围绕。
  • 我亦寻幽不惮远:我也在追寻幽静的地方,不惧路途遥远。
  • 半世一身随转毂:半生随车辗转,隐含对浮世的感慨。
  • 峰峦过眼已成梦:眼前的山峰,似乎已成梦境。
  • 南北空嗟髀消肉:南北奔波,感叹身体的消瘦。
  • 羡公登亭如历块:羡慕他在亭中,俯瞰天地如同置身于石块上。
  • 睥睨乾坤轻一芥:俯视整个世界,如同一根轻微的草芥。
  • 春繁妩媚发奇姿:春天繁花似锦,妩媚动人。
  • 秋净孤高见真态:秋天清净而孤高,展现真实的风貌。
  • 固知静者自超诣:我知道静谧的人自能超越。
  • 世上憧憧良足隘:世俗的纷繁对他们显得狭隘。
  • 知愚何止三十里:愚昧的距离不仅在三十里内。
  • 咫尺须论百千界:近在咫尺也要讨论无数界限。
  • 四时秀色仍盘礴:四季的美丽依旧广阔如盘。
  • 笔下云烟醉中落:笔下的云烟在醉意中飘落。
  • 雕搜苦欲觑天巧:细致追求却想窥探天工。
  • 造物有灵应作恶:造物主有灵气,却也常常作恶。
  • 蓬莱方壶或上下:蓬莱仙境或高或低。
  • 纷纷陵谷今非昨:山谷的景象今非昔比。
  • 傥令夸子与宵遁:如果让我夸耀与夜同行。
  • 胸中赖有藏山壑:心中至少有山河的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峰峦过眼已成梦”,将山峰与梦境相提并论。
  • 拟人:如“笔下云烟醉中落”,赋予云烟人性。
  • 对仗:如“春繁妩媚发奇姿,秋净孤高见真态”,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李弥逊通过对山水的热爱,呈现出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揭示了人应当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2. 亭子: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场所。
  3. 春秋: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4. 云烟:比喻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寄题翠樊亭》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弥逊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何郎”是指谁? A. 一个隐士
    B. 一位诗人
    C. 一位画家
    D. 一位商人

  3. “峰峦过眼已成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逃避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山中问答》 - 王维
  2. 《登高》 - 杜甫
  3.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的宁静,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弥逊与其他诗人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他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

相关诗句

何郎爱山知贵目,不着芒鞋踏空谷。下一句是什么

诛茅结竹函丈间,坐揖崔嵬绕江绿。上一句是什么

诛茅结竹函丈间,坐揖崔嵬绕江绿。下一句是什么

我亦寻幽不惮远,半世一身随转毂。上一句是什么

我亦寻幽不惮远,半世一身随转毂。下一句是什么

峰峦过眼已成梦,南北空嗟髀消肉。上一句是什么

峰峦过眼已成梦,南北空嗟髀消肉。下一句是什么

羡公登亭如历块,睥睨乾坤轻一芥。上一句是什么

羡公登亭如历块,睥睨乾坤轻一芥。下一句是什么

春繁妩媚发奇姿,秋净孤高见真态。上一句是什么

春繁妩媚发奇姿,秋净孤高见真态。下一句是什么

固知静者自超诣,世上憧憧良足隘。上一句是什么

固知静者自超诣,世上憧憧良足隘。下一句是什么

知愚何止三十里,咫尺须论百千界。上一句是什么

知愚何止三十里,咫尺须论百千界。下一句是什么

四时秀色仍盘礴,笔下云烟醉中落。上一句是什么

四时秀色仍盘礴,笔下云烟醉中落。下一句是什么

雕搜苦欲觑天巧,造物有灵应作恶。上一句是什么

何郎爱山知贵目,下一句是什么

不着芒鞋踏空谷。上一句是什么

不着芒鞋踏空谷。下一句是什么

诛茅结竹函丈间,上一句是什么

诛茅结竹函丈间,下一句是什么

坐揖崔嵬绕江绿。上一句是什么

坐揖崔嵬绕江绿。下一句是什么

我亦寻幽不惮远,上一句是什么

我亦寻幽不惮远,下一句是什么

半世一身随转毂。上一句是什么

半世一身随转毂。下一句是什么

峰峦过眼已成梦,上一句是什么

峰峦过眼已成梦,下一句是什么

南北空嗟髀消肉。上一句是什么

南北空嗟髀消肉。下一句是什么

羡公登亭如历块,上一句是什么

羡公登亭如历块,下一句是什么

睥睨乾坤轻一芥。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