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 其二十七 荀彧》

时间: 2025-04-28 06:15:25

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

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
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愿意舍生取义,明辨逆顺之道,甚至愿意为拯救他人而冒险。诗中提到荀彧,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诗人通过引入他的形象,显示出为了理想而甘愿奉献的精神。

注释

  1. 杀身:指舍命,强调为理想或大义而不惜牺牲自己。
  2. 明逆顺:分辨什么是逆行的,什么是顺应的。这里指在复杂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3. 濡足:意为浸润脚步,形象化为在艰难困苦中救助他人。
  4. 危亡:指国家或人民处于危急的境地。
  5. 荀文若:荀彧的字,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和谋士,辅佐曹操。
  6. 操子房:曹操的字,提到曹操的同时,暗示荀彧对曹操的支持与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秋水,宋代著名诗人,属于南宋时期。其诗歌多描写社会现实,关心民生,情感真挚,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忠臣良将的钦佩。刘克庄通过荀彧这一历史人物,寄托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主题。首句“杀身明逆顺”即点明主旨,在极端情况下,仍需保持清晰的判断力和坚定的信念。诗中提到的“濡足救危亡”体现了诗人对荀彧精神的推崇,强调了为他人和国家牺牲自我的崇高品质。

诗中的“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则展现了历史人物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对比。荀彧忠诚地辅佐曹操,而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反问当今人是否能够像荀彧那样甘愿奉献。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时代的责任感,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担当。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歌颂,更是对当下社会中人们应有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呼唤。诗人在赞美忠诚与牺牲的同时,也在引导读者思考个人的选择与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杀身明逆顺:强调在复杂环境中,清晰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说明了为理想而付出的决心。
  2. 濡足救危亡: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在困境中帮助他人的伟大行为。
  3. 未必荀文若:提到荀彧,暗示理想的人物典范,也反映出对当代人忠诚的期待。
  4. 甘为操子房:将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作对比,表达出对忠诚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濡足”形象化地表达救助他人的行为。
  • 对仗:整首诗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以忠诚和牺牲为主题,倡导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当有勇气和责任感,体现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与当代责任感的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荀彧:象征忠诚与智慧的忠臣,历史的楷模。
  • 曹操:代表权力与政治的复杂性,体现了历史人物间的微妙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荀彧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A. 汉代
    • B. 三国
    • C. 唐代
  2. “杀身明逆顺”中的“逆顺”是什么意思?

    • A. 反叛与顺从
    • B. 生活与死亡
    • C. 忙碌与闲暇
  3. 诗人通过对比哪个历史人物来表达对忠诚的期望?

    • A. 刘备
    • B. 荀彧
    • C. 曹操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对国家的关怀与忧虑,表达了忠诚和责任。

通过对比,刘克庄的《杂咏一百首 其二十七 荀彧》与杜甫的《春望》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深度,但都强调了个人责任与历史使命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以上为对《杂咏一百首 其二十七 荀彧》的详细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