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时间: 2025-01-10 22:38:04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的暮春时节,作者怅然地望向北山的边际。篝火重新燃起,桐树上的花朵也在旧枝上绽放。面对岁月的沉寂,感到对世事的惭愧,欢聚的宴席也因故友的阻碍而难以成行。比起林间的鸟儿,它们在高树间自由迁徙,展翅飞翔,实在令人羡慕。

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是春季,寓意春暖花开,天气转暖。
  • 怅望:怅然若失,感到忧伤而无法释怀,望向远方。
  • 北山陲:北边的山脊或山边。
  • 燧火:篝火,火焰。
  • 桐花:桐树的花,象征着春天。
  • 沈冥:沉寂而迷茫,暗淡。
  • 欢宴:欢乐的宴会。
  • 朋知:朋友和知己。
  • 迁乔: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
  • 羽仪:羽毛的仪态,形容鸟儿飞翔的姿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清明”与“桐花”均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寓意追思与缅怀。桐花则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昌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明节,正值春末,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渴望与无奈。诗人在此时此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自然的美好。

诗歌鉴赏:

这首《清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和自然的思考。开篇以“清明暮春里”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望向北山,似乎在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又感到无奈和怅惘。接下来的“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转向了对岁月的沉思和对朋友的思念。他感到“沈冥惭岁物”,这是对时光流逝的自责与惭愧,似乎在反思自己在岁月中的无所作为。即使欢宴的机会被阻挡,友谊的渴望却依旧存在。这一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展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一句,通过鸟儿自由飞翔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快乐的向往。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诗的情感,也使得整首诗在意境上升华,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明暮春里:在清明的暮春时节,设定了时间背景。
  2. 怅望北山陲:诗人感到忧伤,向北山眺望,表达对往昔的思念。
  3. 燧火开新焰:篝火重新燃起,象征着新的开始。
  4. 桐花发故枝:桐树开花,带有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5. 沈冥惭岁物:感到岁月的沉寂,内心的惭愧与无奈。
  6. 欢宴阻朋知:朋友相聚的欢乐被阻碍,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7. 不及林间鸟:表达对自由与快乐生活的向往。
  8. 迁乔并羽仪:鸟儿高飞的姿态,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欢宴阻朋知”与“不及林间鸟”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通过“迁乔并羽仪”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的自由与优雅。
  • 拟人: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细腻的情感中,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春天与生命。
  • 桐花: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 北山:遥远与思念的象征。
  • :自由、快乐与自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明》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孙昌胤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欢宴阻朋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忧伤
  3. “迁乔并羽仪”中的“迁乔”是什么意思?

    • A. 进入山林
    • B. 飞向高树
    • C. 迁移家园
    • D. 远离城市

答案:

  1. B. 孙昌胤
  2. D. 忧伤
  3. B. 飞向高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孙昌胤《清明》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杜甫更侧重于国事与个人命运的结合,而孙昌胤则集中在对自然与友谊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