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
时间: 2025-01-26 00:52: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白话文翻译:
禾苗和杂草,雨水来时同样滋长;
桃树和荆棘,霜降时同样枯萎。
草木既然有区别,荣枯又何能平等?
茫茫天地之间的意志,难道真的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各有其用处。
可悲的是西汉末年,忠邪并存于信任之中。
若只信任忠臣,早就能杜绝邪臣的窥伺;
若只信任邪臣,早使忠臣知晓危机。
忠奸二者都无法割舍,伟大的事业日渐衰退。
可惜萧京一代,最终陷入了祸患之中。
每当读到“元成纪”,愤懑之情令人悲伤。
寄语为国者,不可只学天时;
寄语为臣者,可以从中得到鉴戒。
注释:
- 禾黍:指稻谷和黍米,泛指粮食作物。
- 稂莠:杂草,泛指生长在田地中的不必要的植物。
- 荆棘:指一种带刺的植物,象征着困难和阻碍。
- 忠邪:忠诚与邪恶,指忠臣和奸臣。
- 元成纪:西汉元成帝时期的历史,诗人借此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作品涉及诗、词、曲等多个体裁。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读汉书》写于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之际,通过对西汉末年政治局势的剖析,表达了对忠臣和奸臣的困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读汉书》是白居易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比禾黍与稂莠、桃李与荆棘,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死荣枯,同时隐喻了人事之复杂。在历史的纵深中,诗人感受到忠臣与奸臣的并存,尤其是西汉末年的政治混乱令人痛心。诗的最后几句,白居易对统治者和臣子的期望显得尤为重要,他告诫为国者要有智慧,不能盲目追求天时;而为臣者则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保持警惕。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对比禾黍和稂莠,指出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的不同命运,暗喻社会中的人事。
- 接着用桃李与荆棘的对比,进一步强调荣枯的不同。
- 在对比中,诗人感叹天地的无私,揭示了社会的残酷。
- 诗人指出小人与君子各有其用,但在政治中忠与邪的并存令人痛心。
- 诗的后半部分评论西汉末年,忠臣与奸臣的复杂关系对国家的影响,表现出诗人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禾黍与稂莠、桃李与荆棘的对比,揭示了自然与人事的相似性。
- 象征:草木的荣枯象征着人事的成败。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
- 禾黍与稂莠:象征国家的繁荣与衰败。
- 桃李与荆棘:象征美好与困难的并存。
- 忠邪: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读汉书》中的“禾黍”指的是什么? A. 杂草
B. 粮食作物
C. 荆棘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忠邪”指的是什么? A. 忠诚与邪恶
B. 忍耐与放纵
C. 幸福与痛苦
答案:A -
诗人对西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持什么态度? A. 满意
B. 忧虑
C. 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国家动荡对个人心灵的影响。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探讨理想社会与现实的对比。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在对政治的态度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忧虑,但白居易更倾向于用自然的意象来反映人事,而杜甫则通过直白的语言抒发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选》
- 《唐代文学与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