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晋公欲到东洛先蒙书问期宿龙门思往感今辄献长句》
时间: 2025-01-11 05:50: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蒙兴化池头送,今许龙门潭上期。
聚散但惭长见念,荣枯安敢道相思。
功成名遂来虽久,云卧山游去未迟。
闻说风情筋力在,只如初破蔡州时。
白话文翻译
回想当年在兴化池边送别你,如今在龙门潭上再相约。我们聚散之间,心中难免惭愧常常挂念,荣华与衰败,怎敢轻言相思?虽然功成名就已久,但依然可以在山中云游,未至迟暮。听说你的风采与气力依然如故,恰似当初在蔡州破敌时的英姿。
注释
- 兴化池:指的是兴化地区的一个池塘,白居易曾在此送别友人。
- 龙门潭:位于今天的洛阳,白居易期盼在此与友人相见。
- 聚散:指朋友之间的聚会与分别。
- 荣枯:指生命中的荣华和衰败。
- 功成名遂: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 云卧山游:形容悠闲自得地在山中游玩。
典故解析
- 蔡州: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地。诗中提到的“初破蔡州时”,是指白居易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象征着年轻时的豪情与活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个人情感、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往昔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白居易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昔蒙兴化池头送,今许龙门潭上期”一句,勾勒出时间的流逝与友情的延续。尽管时光荏苒,聚散之间难免有惭愧的情绪,但诗人依然保持乐观,认为“功成名遂”并不妨碍他享受生活的乐趣。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云卧山游”,展现了他追求闲适生活的渴望,而最后一句“只如初破蔡州时”,则将年轻时的英姿勃发与现状相联系,暗示着人生虽有起伏,但精神与气质依旧如故。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如同一曲抒情的小调,既有对友人的念念不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蒙兴化池头送:回忆往昔在兴化池送别友人的情景,表现对友谊的珍惜。
- 今许龙门潭上期:表达对再相聚的期待,地点从兴化变为龙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聚散但惭长见念:在朋友的聚散中,心中充满惭愧与思念。
- 荣枯安敢道相思:面对生活的起伏,诗人不敢轻言相思。
- 功成名遂来虽久:虽然事业已成,名声也有,但仍未忘记友情。
- 云卧山游去未迟:即使已年长,仍然可以享受山中游玩。
- 闻说风情筋力在:听说友人的风采与气力依旧。
- 只如初破蔡州时:回忆初战时的气概,显示友人依然充满活力。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整体结构工整,尤其是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生命的荣枯比作人与人之间的聚散,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谊与人生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白居易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兴化池、龙门潭:象征着友谊的起点与期待的重聚,承载着回忆与希望。
- 云卧山游:代表一种洒脱与自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向往的闲适生活。
- 蔡州:作为历史的象征,代表年轻时的激情与勇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兴化池送别友人,是在哪个地方?
- A. 龙门潭
- B. 兴化池
- C. 蔡州
-
诗中提到的“云卧山游”意思是?
- A. 在山中游玩
- B. 云在山上
- C. 睡觉
-
诗中“只如初破蔡州时”表达了什么?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友谊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杜甫与白居易在对友人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杜甫的诗更显沉重与思索,而白居易则更强调对生活的乐观与友谊的美好。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